逍遥学能 2014-06-11 13:52
根据1996年供试验用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编写的新教材,1998年9月起,在山西、江西、天津两省一市进行试验。针对试验情况,最近又对大纲作了进一步修改,现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也正式下发了。按照新的课程计划规定,高中生物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为文、理科全体学生所必须学习,共105课时;选修课是学生学完必修课之后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共78课时。
一、新大纲的突出特点
关于新大纲的特点,我认为有两点比较突出。
1.重视基础知识,更新教学内容,力求跟上时代
按照国家规定,我国的普通高中属于基础教育,具有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以更好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这些要求,普通高中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必须加强,同时又要更新内容,跟上时代,并要同初中的教学内容相衔接。新大纲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从现行的教学内容看,初中生物课主要讲授感性的、比较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高中必修课则对初中讲过的知识加以综合、概括和提高,主要讲授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容,并且十分注意理论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我国生产实际、生物技术发展及环境保护等实际,为理科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打下良好的生物学基础。大纲这样规定比较符合培养新世纪人才的要求;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内容深度螺旋式上升,也适合我国国情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2.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参观、研究性课题等科学实践活动,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培养新世纪的理科人才,应特别重视科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应着重培养;还要培养其他方面的科学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新大纲不但强调了学生经过高中生物课的学习,应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且将这些要求具体化为5条:(1)能够正确使用解剖器、显微镜等常用工具和仪器,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等操作技能;(2)具有利用课本以外的图文资料和其他信息资源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3)学会科学观察的方法,能够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结论;(4)初步学会生物学实验方法,能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合理的结论;(5)进一步形成比较、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习惯,能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上,新大纲规定高中生物必修课做15个实验、4次实习、5个研究性课题、1次参观;选修课共做4个实验、两次实习和4个研究性课题。两课合计,科学实践活动的时数约占两课总时数的15%以上。其中不少活动项目富有启发性和实用性(如“学习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等),能够较好地训练生物科学方法的基本功,学生将来无论是升学或就业(做与生物学有关的工作),都很有用。新大纲的这些规定,使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落到实处。这也是新大纲的一大特点。
二、根据新大纲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
关于高中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问题,新大纲也有明确的规定。按照新大纲的规定,我们至少可在以下4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物世界也不例外,其中充满着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内因与外因、渐变与骤变、多样性与统一性等等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生物之间相互联系并且不断变化发展。生命现象并不神秘,通过科学实践完全可以逐渐认识。由此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批判封建迷信和邪教歪理,逐步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学习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历史上我国对生物学的贡献、我国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野生生物资源的状况,以及与生物学有关的种种社会问题等,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3.通过生态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通过教学内容中生物学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曲折过程和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希望教师紧密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潜移默化、“寓德于教”地进行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例如,在学习必修课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结合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生命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同学们在初中学过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和动物,新的高中生物大纲中也有界级分类的内容,这些都表明生物的种类极其繁多。大家知道,生物世界有两大特点:一是生物的多样性;二是一切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即生物的统一性。我国动物学家陈世骤于1979年提出,将生物分为3个总界(superkingdom),即非细胞总界、原核总界和真核总界。它们代表着生物进化的3个主要阶段。非细胞总界只有一个病毒界;原核总界分为细菌界和蓝藻界;真核总界包括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它们分别代表真核生物进化的三条主要路线,即吸收营养路线、光合营养路线和摄食营养路线。在现存的生物中,已知病毒和类病毒有千种以上,原核生物有数千种,真菌约10万种,植物约40万种,动物约150万种;而实际存在着的生物估计有800~1000万种之多,即还有3/4~4/5的物种有待于发现和鉴定。形形色色的生命世界,不是彼此割裂、而是密切联系的。从空间上看,它们都是各种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以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身份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置;从时间上看,它们都是由共同的祖先发展而来的,彼此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生命世界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还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命世界的统一性也认识得越来越深入。
生命世界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种生物都由相同的元素、化合物和单体组成,生物体由92种天然元素中的20余种组成,不存在特殊的“生命元素”。各种生物体内对平衡、调节起重要作用的化合物如水、无机盐等,基本上也是相同的。构成各种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单体氨基酸和核耷酸都是相同的。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不过20种,并且在旋光性上都是左旋的;构成DNA的核苷酸不过4种,而且其中的脱氧核糖在旋光性上都是右旋的。(2)各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或只有在一定的、活的宿主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如类病毒和病毒)。各种生物的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即一般都可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原核生物是“拟核”或“核区”)三部分。类病毒和病毒不具细胞形态,有些病毒甚至能形成结晶,但它们都能在一定的活细胞内寄生,当它们侵入宿主细胞后,便能利用宿主细胞形成的酶、能源、原料和合成系统,经过复制、转录和翻译等步骤,组装出同样的病毒颗粒。它们不能独立生活,离开了活的宿主细胞就没有生命活动。可见生命过程总是跟活细胞分不开的。现在如果没有活细胞,就不会有生命现象。(3)各种生物都有新陈代谢。生物体是一个结构和功能都严整有序的开放系统。它的严整有序性是靠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的交换,即靠耗散物质和能量来维持的,一旦物质和能的交换停止,结构和系统就会解体。生物体的这种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的交换过程,就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是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没有同化就没有异化,因为如果没有同化作用,就没有物质可供分解;反之,没有异化也不可能进行同化,因为同化需要能,没有异化作用分解有机物就不能释放能。所以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新陈代谢是一系列极其复杂的、有精确顺序的酶促反应的总和。各种生物的基本代谢途径相似,各个相应步骤所需的酶相同。各种生物都以三磷酸腺苷(ATP)为其贮能和放能的中心物质。(4)各种生物都能自我繁殖。自我繁殖的基础是细胞分裂和DNA的复制。(5)各种生物都表现出遗传、变异现象。所谓遗传,就是子代和亲代的相似性,即“物生其类”;所谓变异,就是子代与亲代、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没有遗传,就不会有相对稳定的物种;没有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因此,遗传和变异也是相辅相成的。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类病毒和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有生物都具有相同的蛋白质合成机制,都遵循“中心法则”,所有生物基本上都用一套相同的遗传密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生命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各种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即都具有同一性,这是生物的“共性”;各种具体生物的结构、功能是“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生物的“共性”是从深入研究了各种具体生物之后概括出来的,人们借助于这种“共性”(生命活动的共同规律),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未知生物的“个性”,论证和发现新的生物“共性”,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学生在高中生物必修课中学习生命活动的共同规律,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此。同时,通过这样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认识生物世界,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又如,在学选修课时,结合生物技术的讲解,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教育,说明现代生物技术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力求跟上时代,练好本领,将来更好地为祖国贡献力量。
总之,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确实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加以提炼,切合实际地引导、讲解,这门课程的思想教育是大有可为的。
文章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学习指导》(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