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12-30 17:39
这篇关于《高三地理期中考试卷分析内容》的文章,是逍遥右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对试卷的评价
1.覆盖面:本次考试考查的范围主要是必修1和必修2第1-3单元的内容,考查内容如下表:
考查内容(题号)
自然地理
等压线判读如气压系统、风(4-5)、等高线判读如地形类型、地形部位(8-10)、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26、29)、锋面系统(27)、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碳循环(22-23)、水循环环节(1)、世界洋流的分布及影响(11-12、30)、三大类岩石(15)、地壳物质循环过程(16)、常见地貌的成因(27、29)、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9)、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8)、地域分异规律(17-18、25)、自然灾害(19-21、27)、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及板块构造学说(29)
人文地理
人口合理容量(24)、城市化的特点(6)、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7)、农业区位条件分析(8、27)、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10)、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28、29)
区域地理
南极洲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3)、南极洲的自然资源(2)、我国东部沿海的海陆轮廓(4)、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如辽东半岛、台湾岛、黄河口、珠江口(5)、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印度半岛(29)、乞力马扎罗山(18)、西南地区(27)、黄河流域(28)、南岭附近(10)、大西洋(11)、太平洋(30)等、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13)、西南地区降水的成因(14)、我国主要农业区如宁夏平原、河套地区的分布(28)、河流的水文特征(28)
由上表可知,考查内容覆盖了此次考查范围内涉及的高考考纲中的所有重点主干知识,除了地球运动和大气受热过程,均有考查。应当说覆盖面非常合理。
2.难易度和区分度:从学生成绩分析,试卷总体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但本套试题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使实际水平高的学生得到高分,实际水平低的学生暂时得到低分。
3.试卷特色:该试卷继续保持了“依托主干,考查能力”的命题风格,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等。纵观本张试卷,主要表现出以下四大特色:
(一)以地图为重要的地理语言。地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试卷上共呈现了17组图,图的数量大,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图的种类丰富,有景观图、等值线图、示意图、区域图、统计资料图、折线图等;图中包含的信息多,读图要求高,命题者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图文结合的解题习惯。如第17题,要求学生根据景观图来获取乞力马扎罗山具有典型的火山锥,因此判断其成因最有可能是火山喷发而成。又如第25-26题,两幅图都是信息缺失的图,x、y分别代表什么,要求学生根据文字资料补充到图中,才能进行接下来的解题。
(二)以区域为载体。由上表可以看出,本张试卷涉及了世界和我国的大区域有南极地区、亚洲东部、大西洋、太平洋、中国、西南地区、黄河流域等;小区域有南岭附近、乞力马扎罗山、孟加拉湾沿岸、宁夏平原、河套地区、黄土高原等。涉及的区域仍是热点区域,以此来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凸显了地理的学科特色。
(三)以双基为落脚点。试卷考查内容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天气与气候、陆地与海洋、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人口与城市、人类的生产活动等方面,注重对地理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的考查。对学生学习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
(四)以思维为核心。本张试卷很少单纯考查某个知识点,绝大多数要求学生广泛联系所学内容进行运用、阐释、归纳、比较或分析,对学生的解题思路有较高的要求。
二、各题得分情况统计(以高三(5)为例,参加考试共50人)
(一)选择题得分统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正确人数
34
30
35
33
22
24
20
48
48
25
45
38
47
得分率
68%
60%
70%
66%
44%
48%
40%
96%
96%
50%
90%
76%
94%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正确人数
32
46
44
8
40
32
3
43
25
12
44
34
36
得分率
64%
92%
88%
16%
80%
64%
6%
84%
50%
24%
88%
68%
72%
(二)综合题得分统计
题号
27
28
29
30
应得分
900
950
650
500
实得分
369
447
254
270
得分率
41.0%
47.1%
39.1%
54%
三、失分情况分析
第1题:错选A的有12人,错因是没有考虑到南极地区水循环环节的特殊性,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做题目比较急躁。错选B的有3人,没有真正理解水循环环节的含义“蒸发”是指“水体蒸发”,图中箭头含义为冰雪(固态)变为水汽(气态)。
第2题:错选D的有15人,错因主要是不清楚南极洲的自然资源,另外只从天气状况分析,忽略了纬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第3题:错选BCD的都有,可见没有正确的分析思路。
第4题:主要障碍是等压线与海陆轮廓混淆不清,另外对闭合等值线处的判读方法没有掌握。
第5题:主要障碍是对选项中的地理事物的分布不清楚。
第6题:错选A和B的各占一半,主要是没有抓住题目关键词“图中直接表现”,另外不理解D选项的含义。
第7题:绝大多数被选项迷惑,错选D,忽略了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
第10题:错选ACD的都有,主要是不能结合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图中的地形、气候、水源等区位条件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第12题:没有深究选项的含义。
第14题:错选A和C的各占一半,该题考查了比较特殊的西南地区的降水成因,因此学生感到比较棘手,其实这题从选项入手进行排除非常容易。
第17题:错选BC的较多,不能抓住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地貌特征。
第19题:不能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理解地震次数与地壳裂缝的关系。
第20题:对于此类题目,最佳方法是采用排除法。
第22题:不能结合气候变暖的主要成因进行分析。
第23题:基本知识不清楚。
第25题:主要障碍:一、x、y分别代表什么不清楚;二、乙图误判为垂直递变。
第26题:对数据不敏感,误判为草原气候区。
第27题:第一小问无人正确,实际上学生判断为冷锋已经成功了一半,加上地形影响转为准静止锋。第二问主要是不能结合材料二、三进行分析。第四问很多学生答的是“流水溶蚀”,主要是审题不清。
第28题:第一小问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混淆,水文特征描述不准确。第二小问一种是答题不全面,没有答到地形变化、泥沙沉积;还有一种是误判为花园口,同样是未考虑地形因素——图中黄土高原边缘的位置。第三小问失分在答题不全面,不能运用整体性原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虑。第四小问不能抓住畜牧业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饲料和市场进行分析。
第29题:主要障碍:一是学生对大比例图进行区域定位感到困难;第二,图中没有直接给出区域地形特征,加大了学生对地貌差异成因分析的困难程度。
第30题:题目相对容易,但得分率不高。失分主要是第二小问理由写不清楚,可见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较差;第三小问典型错误是“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可见学生在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时观察不细致,归纳不准确。
错因归纳:
1. 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不牢固;
2.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
3.不善于利用材料或图表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答题;
4.审题不清;
5. 答题不全面、完整性,语言表述不准确、规范性;
6.心情浮躁,眼高手低。
四、对下阶段教学的启示
(一)围绕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点,科学制定每节课的的教学目标,努力达成目标。
(二)大胆取舍教学内容,精讲精练,提高训练实效。“精讲”,讲重点、讲易混淆点、讲方法、讲信心。“精练”,练知识调动、练答题规范。
(三)留足时间鼓励学生多讲、多写。通过语言表达,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和给予适当的指导;通过纸笔训练,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具体性和严密性等,并通过展台投影,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教学策略。
(四)督促学生养成及时巩固、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对已学的内容进行每周整理和反思体悟。
(五)关注学困生和临界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以教师的真诚和爱心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树立学习的信心、形成学习的动力,争取最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