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12-21 22:03
读唐诗,除了培养长久的情怀,还得有眼下的干货。对于学生而言,是要提高写作水平,然而,怎么入手呢?
诗歌的语言是跳跃性的,散文的语言相对严谨,但是两者不是没有共通之处,其实它们都讲究布局,都有逻辑和脉络,可以说异曲同工。因此,好的诗人写文章也不会差,例如李白是大诗人,而他写的文章《春夜宴桃李园序》、《与韩荆州书》也是千古名篇,其知名度不在其诗歌之下。
这其实也说明,多读优秀的诗歌,也能有助于散文或其他文体的写作。诗歌作为最凝练的语言艺术,是可以扩展生发开来,延伸成好的文章的,我们不妨从写文章的角度来读一读唐朝崔颢的名诗《黄鹤楼》。
另辟蹊径:
用历史的空间去开拓现实的空间
唐朝崔颢的《黄鹤楼》是理所当然的千古名篇,传说连李白看了都望而止步,拱手称臣。崔颢的《黄鹤楼》之所以能成功,还是靠自己的写作水平高超才行,这当中包括行文结构,立意布局,我们且从写作文的角度来看一看。
按照常规,写一座建筑物,应该写它的高度宽度,建筑样式,组成部分。然而,崔颢不是以这种方式打开黄鹤楼的,他从建筑本体跳开,而是着眼于建筑功能。黄鹤楼的建筑功能是什么?是借助这个楼体来眺望远方,即所谓的登临,而登临就是用来宣泄情怀的。抓住这一点,崔颢同学就从登临远望的角度入手。
先从哪个角度远望呢?崔颢选择从时间着手,时间怎么远望?可以的,崔颢告诉我们,我们从古代传说去眺望,“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仙人子安乘着一只大黄鹤从这里经过,或者说是费文伟坐着黄鹤从这里飞过去,神仙在这里的上空快闪,通过这个传说将游客的目光从当下挪到古代。
黄鹤仙人那是古代的事,黄鹤楼是眼前的建筑物,崔颢将历史长河里飘过的一幅画面剪下来,和眼前实实在在的黄鹤楼一拼接,空间顿时开阔了,这就是古人为什么要怀古的原因。因为怀古就是延长人的视野,拓宽叙事的背景,将诗歌的空间打造得更宏伟。
将历史上的空间和现实的空间结合了,于是想象的大门也打开了,空间也更宽阔,更宏远,因此站在楼台上,想象着千年前的黄鹤飞跃云端而去,马上觉得头顶的白云,脚下的建筑,双手抚摸的栏杆,迎风欲飞的檐廊,都格外地玄远,神秘,你看那一片片白云都似乎在诉说千载的故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因此,写作文,尤其是写景物,例如山水、建筑,将过去的空间和眼前的实体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以联想,激活景物本身的内涵,既要有虚拟,也要有实在。
别出心裁:
用建筑物以外的风景来给建筑物找内涵
上文讲过,楼台主要是用来登临的,观察者的目光不能老是停留在楼体本身,而是要投射出去。此诗的前面就是将目光投射到历史中去,用云中飞翔的黄鹤和仙人进行脑补,进而增加楼台本身的文化含量,以及文化视野。
接下来,就要从史上将目光收回来,投射到当下的风景。当下的是实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阳光的照射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植被丰茂,被一大片生机盎然的绿草覆盖着。这个视野图说明了建筑物的高大,可见范围广,能见度也很高,而且还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接下来的问题是,转折在哪里?目前的画面虽然美,但不能停留,文章得往前发展,得有升华,怎么实现呢?这时候,作者的使命就是要塑造一种登楼的情怀。这个时候,还是靠远望来解决问题。崔颢老师的目光从汉阳树、鹦鹉洲慢慢地往前推移。首先,目光接触到落日,再推移,接触到落日下烟波浩渺的江面,最后,目光落在江水的最终端,也就是水平线的那一头。那一头是什么?按照在外游子的打开模式,就是遥远的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楼活动文案的主题终于定稿了:望乡,思乡。这是一个神奇的关联方式:作者的写作对象是身在其中的黄鹤楼,然而,感情的维系点则是与楼台相去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乡关。但望乡、思乡的情怀和登楼活动不矛盾。通过远处的风景来给当前的建筑物确定主题,通过和建筑物看似不相关的事物来给建筑物的内涵定调,居然如此贴近,画风毫不违背,为什么?
因为作者紧紧抓住了建筑物的功能:登高远眺。透过这栋高楼,目光无所不及,可以眺望历史,可以俯瞰风景,可以思念家乡。站在楼的这一端,想象着另一端的历史和家乡,黄鹤楼成了一座精神世界的高楼,可以无所不见,越是思念远方,则越突出了提供眺望视野的平台是何等不平凡。
崔颢的《黄鹤楼》没有半个字涉及到楼本身的建筑特色,却让这座楼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树立起来,只因抓住了一个字:“望”。
文案启发:
借助远方的情怀打造眼前的品牌
情怀落脚点在远方,打造的品牌却在脚下,崔颢的《黄鹤楼》就起到了这个作用。这首诗的所有画面都是散发型的,充满着联想,从建筑物本身伸展出去,触及历史、远方。尽管我们不知道这座楼的建筑特色到底如何,甚至连几层都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这座楼能让我们看到什么,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能触动我们的思念,这就够了。著名的《登鹳雀楼》也是这样的,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看到了落日,想到了“更上一层楼”的哲学道理,楼的本身如何,反而不重要。
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没有具体写楼本身的特色,而是通过远眺的景色,触动激发我们的情怀:“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写作文,尤其是写建筑物,不要光停留在其本身,而是更要从其功能散发出去,将眼光投放得更远,用脑洞来补足它的意义和品牌内涵。其实,做广告文案也如此。
从这个角度读唐诗,我们得到的干货也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