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12-21 21:19
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本身是顺着时间流逝的方向进行的。由古及今,时间的不可逆性决定了历史不能重演。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去考察历史,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所以,顺向考察历史就成为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人们强调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的原则,就是重视这种顺向考察历史的惯常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这无疑是必要的,因为时间是历史前进的标志,只有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学习历史,才能使学生看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顺向考察是不够的,还必须适当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考察。
在本轮新课程改革中,讲授《江南地区的开发》,运用逆向考察的思维方式设计了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案,并且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科书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核心组织材料,三个子目内在关系很紧密。第一个子目"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着重介绍了从公元3世纪初期到公元4世纪初期中国北方历史发展的简要脉络。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建立西晋;西晋灭东吴,结束分裂局面;西晋皇族纷争,导致西晋灭亡;北方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北方汉族豪门大姓为逃避战乱,而举族迁移到江南。这样,北方南迁的豪门大姓就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带到江南。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人力资源。
第二个子目"淝水之战",以383年前秦南征,欲灭东晋,从而发生淝水之战为中心,上挂下连,极其简略地勾画出东晋和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概貌。主要事件是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偏居东南一隅;在北方,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人苻坚建立前秦,统一黄河流域;383年,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淝水之战以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割据称雄的混乱状态,南方取得暂时的安定;到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灭掉东晋,建立宋朝;此后,宋、齐、梁、陈,南方四个短命的王朝更替代兴。在这些事件中,淝水之战最为重要。它奠定了南北对峙的政治局面,为江南经济的开发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个子目"江南地区的开发",内容单一,比较具体地讲述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情况。前两个子目的内容跟第三个子目的内容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它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局。
一般说,教科书怎么写,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怎么学。但是,老师别具匠心,没有按照教科书先因后果的逻辑顺序去讲授这节课,而是先指导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具体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经济之所以得到开发的原因何在。这个优秀的教学设计成功的奥秘就在于教师适当、合理地运用了逆向考察历史的思维方式。
第一点,逆向考察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一条途径。提倡探究式学习方式是我国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引发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凸现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和国家需要。但是,大多数历史教师对于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感到困惑。尤其是我们历史学科,它不像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那样,必须购置一定的教学设备。譬如生物课,要让学生观察草履虫,就非要有显微镜不可。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障碍,不是客观的物质条件,而是主观的教育理念。老师如果不能革除根深蒂固的灌输知识的陈旧教育理念,就无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在这轮课程改革中,她下决心摸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她备课,不光备教材,还备方法,备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运用逆向考察的思维方法,将因果关系??颠倒,没有增加什么课本以外的新材料,而充分利用课本上提供的教学内容,就引发了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兴趣。这一成功的教改实践,不仅印证了我们的观点??"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障碍,不是客观的物质条件,而是主观的教育理念",而且告诉我们,适当、合理地引导学生逆向考察历史,是实现探究式学习的一条途径。
第二点,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考察有助于克服惯常思维定势所产生的惰性和障碍,让创新思维的能量释放出来。因为顺向考察是历史教学的惯常思维方式,从大脑生理角度看,顺向考察历史在大脑皮层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由于不断得到强化而形成稳固联系;再从认识论角度看,顺向考察历史的实践活动逻辑经过多次重复,逐渐在大脑中得以稳固,形成固定的思路、程序和方法,这样就产生了惯常思维定势。
惯常的思维定势对解决常规性问题有利,然而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不可能总遇到常规性问题,遇到没有先例可循的新问题、新情况,惯常的思维定势不仅不能奏效,而且会产生惰性,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
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逆向考察,有意识地破除惯常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