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6-08 11:11
【—生物课堂教学实效的实践与思考】从一线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践和经验出发,阐述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把握住真实的学情,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高效生物课堂。
生物课堂教学实效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还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教师要提前知晓学生真实的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学生过往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学生的心理效应、特定的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偏差、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等等。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往往无的放矢,或成为空中楼阁。
关键词 学情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学生为中心”是生物教师构建课堂的基本理念之一。而要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感悟,在指导下可独立,在带动下能主动,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准确把学情。“学情”是学生的实际特点,主要指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学习动机,年龄等心理特征,当然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
确立教学目标后要实施相应的教学计划目标,但计划的实施并不是机械的,虽要根据课堂情境进行调整。作出调整的最重要因素就是班上学生的反应。研究表明,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计划就可能起副作用。当然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效益的底线,而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部分。这是教学的底线,如果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更谈不上高效。实践表明:无论是预设的目标还是生成的目标,都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学情之上,否则目标只能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准确把握学情?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做法。
1 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比如教师要充分把握小学科学课与知识的衔接,避免知识的重复新授。初中的学生对新奇的东西更感兴趣,而对一些重复的知识则充满厌倦。如果教师根本就不知道学生以前学会了什么知识,就会在课堂上事倍功半。笔者在给学生讲“人的生殖系统”的时候,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个学生很感兴趣但是羞于启齿的话题。在教案的学情分析一栏,毫不犹豫地写下:“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但是因为心理上有顾虑,所以知之甚少。”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不能回避。于是为了完成对重点内容的突出,精心设计了课堂:为了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重新安排了座位,让男女生分开来坐;为了更直观地认识各个器官的结构,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甚至设置了舒缓的背景音乐。但在煞费苦心经营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对此“杰作”根本没有兴趣。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才知道原来所准备的知识,学生在小学的科学课上已经学过了。而且因为感兴趣,大多数学生都记得很牢固,根本不用再学。笔者所准备的其实是重复的知识。而学生所缺乏的只是一个知识的梳理、巩固和提升过程。所以这堂课是失败的,更是无效的。这一切都源于根本不了解所谓的真实学情。于是在翻阅了小学的科学课本的基础上,笔者把这一节的学情分析改为:“学生对男女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了解,但缺乏知识梳理的过程。”针对新的学情分析调整了授课内容,把授课的重点放在对生殖系统的知识梳理和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比如脐带和胎盘的关系,胎儿和胚胎的区别,再辅助以适当的能力提升和知识拓展,比如双胞胎、试管婴儿等知识。调整后的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高涨,在兴趣的带动下,教师的巧妙安排让学生主动学习了本节内容,在提升能力的同时巩固了重点,真正做到了生物课堂的高效性。
2 要对学生过往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
年龄和时代的差异、地区和城乡的差异、不同班级的差异等,这些真实具体的学情都会决定着课堂的成败。在一次比赛中,题目是“真菌”,其中有关于酵母菌的内容,为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想到了小时候妈妈做馒头用的“老面”,于是围绕“老面”设计了分组讨论:为什么做馒头要用老面?用老面和面时用凉水好不好?加了老面的面团应该放在什么地方?……面对一系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热烈讨论场面,有的组干脆面面相觑。“老师,老面是什么呀?什么样子?”突然一位学生的问题使笔者猛然醒悟:所比赛的学校位于市中心,大多数的家庭都’是在超市买现成的馒头,他们对我们小时候所熟悉的“老面”一无所知,连忙把问题中的“老面”改成干酵母粉才算救了场。这节课开始的失败同样源于对真实学情的不了解,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历程,也就远离了最真实的学情,这样的课堂即使精彩也是无效的。
3 尝试在教学中利用好心理效应
要了解学生就一定要了解他们的心理,也许教师不能走近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但对一些共性的心理效应则要很好地研究并运用。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教师如果能够灵活运用心理效应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非常多,下面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1)7+2法则。请你读一遍随机的一行数字,比如71456852625455,然后合上书,按照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假如你的短时记忆像一般人那样,你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或字母,至少能回忆出5个,最多回忆出9个,即7+2个。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2效应,熟悉的字词可以当成一个个的组块。在课堂上如果能深谙其道,先摸清学生的先前知识,然后保证每节课给学生的问题不超过7个,学生就会学得容易,学得有意义。所以教师可以把一节课很多的问题整理后成团抛出,但最多不能超过9个。比如在复习“人的消化和循环系统”的时候,两章内容非常多,笔者就精心重组了所有内容,以7个问题引领了整节课的复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近因效应指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对陌生的知识,首因效应作用较大;而对熟悉的知识,近因效应作用较大。
具体应用:在问题设置的时候,比如导课就要考虑到首因效应,因为是陌生的知识,就不能离题太远,比如在讲“开花和结果”的时候,设置的导人新课的问题是:所有的桃花都能结出桃子来吗?而在学习重点问题时,就要考虑到近因效应,要用多种方法反复强调和突出同一重点。比如在学习“生态系统”一节,核心概念——生态系统是重点内容,所以先让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然后回答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教师给出的是不是生态系统,最后再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个生态系统的例子。经过这样由浅到深,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深刻起来。
课堂提问的时候,同一问题呈现的先后顺序也很重要,教师要尽可能使它产生积极的近因效应,避免消极的近因效应。例如对“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中有关于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的内容。笔者在集体备课的时候设置了问题:为什么说植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一个教师在分析完导管和筛管之后直接抛出该问题,效果很好;而另一个教师讲完了导管与筛管之后,又进行了其他内容的学习,最后才抛出这个问题,结果学生的回答就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就能充分激活学生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所以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是让课堂增效所必不可少的。
4 注意到特定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偏差
生物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学生刚刚踏入初中的时候就学习生物,自然有很多的困难,比如理化知识的空白使得很多内容的学习出现误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想方设法避开学生的空白区,针对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多采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抽象的知识和高深的理论。最典型的就是“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节内容一直是初中生物的难点,笔者教授时就注意避开了抽象的物理专业术语,像压强与压力的关系。一开始先让学生体验平静呼吸和深呼吸的区别(主要体验参与呼吸的肌肉),呼吸时肋骨位置的移动;然后用数学知识“半圆的长度大于直径的长度”来推测膈肌收缩和舒张时的位置;最后用生活经验:把同样多的气体分别充入到一大一小两个气球中,让学生感受容积的大小与肺内压的关系。这一系列的体验和生活知识的迁移巧妙地避开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缺陷,轻松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 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也可能导致课堂低效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之间在学习风格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忽视了这种,笔者也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在学习“生态系统”的时候,“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是本节课的难点。针对不同班级的学习风格差异,笔者准备了几种,其中一个班男孩子比较多,思维比较活跃,而且大多数学生都很好表现自己,所以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背景,让他们自己编排了一个简单的情景剧,孩子们诙谐幽默的表演让所有的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到了知识的内涵;而另外一个班的学生比较内敛一些,平时课堂气氛相对沉闷,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比较好,就设计了同样在草原生态系统下的一组讨论题(以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长为主线),让他们在组内互帮互助共同解决问题;还有一个班的学生数学特别好,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就干脆引入了“十分之一定律”的内容,根据这个定律设计一连串的数字游戏,让他们在兴趣中收获生物学知识。如果孩子确实基础较差又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考虑用生活经验来类比,比如用弹簧的弹性范围来作对照,相信也会有同样的效果。只要做有心人,不论哪种学习风格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同样的收获,但最忌讳的是面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却千篇一律的表演同一个剧本。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共识:教师和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价值实现历程;一个具有活力的课堂是在动态中生成的,丰富而多变的教学情境中常会有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要从生命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创建灵动的课堂就让教师从把握真实的学情入手,而创造高效灵动的课堂就必须把学情放在首位。
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要在确立学习目标之前提前知晓真正的学情,然后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突出和突破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环节。当然,学情分析不是一句空话,不是写在教案上的“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等,它应该包括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学生过往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学生的心理效应、特定的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偏差、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等。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是空中楼阁;没有学情分析的内容分析往往是无的放矢。所以说,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学情分析也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学情分析还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际上是以教师辛勤的前期劳动为基础的。把握真实的学情是具体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重要举措。只有把握了真实的学情,才能构建出真正高效的生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