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11-28 11:26
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是知识容量大,内容丰富,一节内容包括课前提示与导入、正文、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课外延伸等等,特别是新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地图、历史故事等,再加上网络、多媒体等新信息平台的出现,与历史学科相关的学习材料可谓异彩纷呈。本文就历史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两方面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阅读指导
阅读心理对阅读和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良好的阅读心理会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不良的阅读心理会带来不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对于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扩大见识,拓展自己的思维,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对于用心不专的学生,要指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集中精力倾注到阅读对象上面,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尤其要加强思维器官的活动,造成大脑的兴奋中心,把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千万不能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在训练中教师先作阅读示范,再让学生不断实践。通过教师反复示范和学生不断的实践,学生可以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一些阅读和笔记的基本方法,比如阅读的剪辑法、文摘卡片法、批注法、跳读法等,笔记的摘要式、提要式、心得式和索引式等。而且提醒学生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上课可以挑一个片断,有感情地读,让学生感觉文字和历史的魅力,课后,他们自然会自由地传阅。
如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节教学中,笔者收集了一段张学良的百年传奇,朗读了其中的一小段,强烈激发了学生对张学良的兴趣,课后他们争相要求传阅。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具体指导。具体的阅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以达到阅读的目的。当然,不同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这就是"读无定法"。对于历史学习而言,因为知识点繁多,所以兴趣是最好的导航仪,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就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高中生已经过了纯粹看故事的年龄,也许一节课两节课,他们会喜欢看课本,但如果没能真正的打动他们的心灵,要长久地让他们产生兴趣,那是很难的。比如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如果适当创设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阅读习惯
在历史课内阅读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做好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不断实践,逐渐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如学习必修一教材时,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目录-专题导言-学习建议—课前提示—正文这种顺序进行阅读。学生打开目录后,就很清楚地看到,必修一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有9个专题,前5个专题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与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三种不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政治线索和特征。后4个专题主要反映的是世界历史的政治线索和特征,时间从古希腊罗马直到20世纪末。通过自己的阅读学生就很清楚地认识到学习专题的基本思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选修三和选修四每节课的导入内容都很有趣味性与实用性,建议教师可以做一个导读,从而带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思维。
例如选修四《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节,教师可以深情地导读:"记住这个人,他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激发学生对华盛顿的认知,而实现认知的主要途径就是学生的自主阅读。仅有阅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好读书笔记。这个方式已经被很多人遗忘,尤其是90后的学生可能是不屑的,但是做笔记也恰恰是一种阅读的方式,抄写的文字可以带来知识,带来愉悦,带来记忆。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向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在阅读历史材料时,用笔做好记号和批注,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融会贯通。历史新教材知识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因此学习的每个环节都应有融会贯通的观念与习惯。在读第一遍时,就不忘融会贯通。当读过一课、几课、一个专题、几个专题时,想想所学的每个知识点有无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能否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一种贯通是发散思维、扩展思维。这种发散、扩展式的贯通,就是变少为多,就是"把薄书念厚了"。特别在历史复习课中,运用融会阅读,效果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