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初步尝试

逍遥学能  2014-06-07 10:37

摘要: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③《稳态与环境》中核心概念之一是稳态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对人体内环境的研究。对内环境概念的准确认识,将是理解和掌握稳态概念的基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新课程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由追求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关键词:概念教学;高中生物;内环境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以“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为导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代表的主动学习方式成为生物课程改革的标志和突破点,并直接改变了生物课堂上的教学活动。生物科学素养依赖于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指向概念建构。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学科领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概念,是构建学科领域大厦的支柱,是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的;核心概念是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能够展现该学科的整体蓝图,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新课程要求重视“核心概念”的教学,由追求对繁杂的生物学事实性知识的记忆,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

 

朱立祥教授指出,我们说的“核心概念”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课程标准中所述的“核心知识”,这样的认识是基于把生物科学知识分为1.科学事实2.科学概念3.科学原理4.科学理论5.科学模型等类型,所谓的核心知识囊括了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原理、理论和模型等,因此我们所说的“核心概念”也可以称之为“概念性知识”,是与生物科学事实相对应的知识。概念要与事实区分开来,事实是客观的,是通过感官或者一定的仪器器材进行观察测量得到的,概念往往是主观的,是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即是由众多的事实归纳推理得出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③《稳态与环境》教学伊始,首先明确本模块主要是在个体和群体水平揭示生命系统的稳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流、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始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着动态变化,否则就会解体,导致系统的崩溃;稳态是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生物体内的各种代谢过程,都将维持自身的稳态作为目标,稳态的维持靠的是生命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稳态的概念是本模块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对人体内环境的研究。对内环境概念的准确认识,将是理解和掌握稳态概念的基础。然后大胆地决定,以内环境的概念的建构来作为切入点,尝试在教学工作中践行概念教学。

 

王健提出核心概念的构成,通常用一组陈述句来描述某个领域的核心概念,其概括性(抽象性)越来越低,最后一个阶层是事实。按照这个原则,我把内环境的概念列为这么几点:一.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二.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来维持。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四.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1.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由心脏发出的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2)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大部分物质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3)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4)细胞外液的化学组成相近,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的蛋白质比组织液和淋巴的多些。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表现在渗透压、pH、温度三方面。

 

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教学活动称为概念教学。“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而学生对于人体的内部结构也不明确,因此,我并没有一开始就进行高中内容的学习,而是先利用人体躯干模型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的挂图,补充了与代谢有关的这四大系统的相关知识,不仅明确了各个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功能,更是了解了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等生理变化过程,对于活生生的自身也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满足学生的参与度,以小组为单位研讨,比赛拆装模型、讲解挂图,大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力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为后续学习开了个好头。

 

利用教材中章题图片: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全副武装的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挥汗如雨的工作、抗洪抢险的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提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做着不同的事情,体温会有不同么?为什么?从而引出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通过比较人体血细胞和草履虫(单细胞)生活环境的不同,了解到单细胞生物的细胞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多细胞生物的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被称作内环境,什么是内环境呢?由此投入到内环境概念的学习。

 

在形成“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认识时,特别让学生观察教材P3图1-1,结合之前学习的人体循环系统整体图,看不见的抽象知识跃然变成形象的彩色画面,同时辅以填空式的导学案,小组成员之间又相互交流补充,深刻的理解了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学习。“血浆的化学组成一览表”中,既有关于细胞外液的成分的知识,又有涉及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因素,反复研究测定的各种数据,发现了表中数据不足以说明血浆的全部成分,蛋白质、无机盐可以充当溶质,生理盐水与血浆渗透压的关系。

 

学习“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时,因为有了人体内部结构的知识,借用教材P5“思考与讨论”,完全放手让学生来讲述,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技能训练”,把以往硬生生强记的结论转变成鲜活的领悟体验,也是对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彰显。

 

正是有了上述一系列的环节铺垫,理解“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来维持”就不再是太困难的事情了。

 

基本上是以学生的活动来建构内环境的概念的,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呢?通过练习题目的解答、作业的完成作为评价手段,保证了知识的掌握。

 

在新课程改革中,注重教学过程,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作为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作用比以往更显重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教学就成为教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手段。我初步在教学工作中尝试了一把,对于学生的学习确实起到了助推作用,但是还有太多的认识不足,我将在今后继续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及时矫正错误,真正做到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模块③《稳态与环境》教师教学用书;

 

《高中生物学中的概念教学策略》,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王健;

 

《落实课程目标--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朱立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2年高考冲刺辅导之生物重点知识点(3)
下一篇:高考考场应对策略 物理作图要用规定的黑色笔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概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初步尝试】相关文章
【概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初步尝试】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