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6-06 10:39
1.给下列加点的字正音( )
A.①煤屑(xiāo) ②蓊郁 (wěng) ③踱(duó)
B.①点缀(zhuī) ②袅娜 (niǎonuó) ③羞涩(sè)
C.①颤动(zhàn) ②参差(cēncī) ③倩影(qiàn)
D.①媛女(yuán) ②敛裾(liǎnqún) ③惦(diàn)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可不可以替换成括弧内的词,为什么?
(1)我悄悄地披(穿)了大衫,带(关)上门出去。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走)着。
(3)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散布)着些白花。
(4)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挤)着。
(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薄薄的青雾浮(悬)起在荷塘里。
(7)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印)在荷叶上。
(8)她们是荡(划)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9)这令我到底惦(想)着江南了。
3.在下面句子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A.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 。(阴森、恐怖、寂静、寂寞)
B.叶子出水很高,像 的舞女的裙。(漂亮、亭亭、修长、高高)
C.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微微、淡淡、丝丝、缕缕)
D.叶子底下是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默默、缓缓、清清、脉脉)
4.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和联绵词,请你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说说它们有哪几种形式。
答:
5.本文除叠音之外,还大量运用了比喻、通感、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使文意含蓄、典雅、诗意浓浓。推敲下面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里运用了比喻,本体和喻体各是什么?相似点是什么?“舞女”改为“少女”,好不好?)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里引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与“明珠”“星星”有什么相似之处?怎么会把“荷花”比拟成“刚出浴的美人”呢?)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一个特殊的比喻,说说它特殊在哪里?)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聚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加点的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荷叶原来的“风致”表现在哪里?“更见风致”又表现在哪里?)
(6)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莲子”是一种果实,怎么可能像水一样清澈?)
6.推敲下列文句,体会它的深刻含意,判定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
(1)“今晚却很好。”为什么“好”?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今晚月光淡淡的。 B.因为这是一条幽僻的路,夜晚更加寂寞。
C.因为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D.因为可以享受独处的妙处。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另一个世界”指的是( )
A.热闹群居的世界。 B.冷静独处的世界。 C.既热闹也冷静的世界。 D.自由的世界。
(3)“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对这句话的含意理解最正确的是( )
A.酣然入梦、呼呼大睡自然不可缺少,但短暂地打个小盹,憩息片刻也是有好处的。
B.月光朗照固然秀色可餐,朦胧夜色也另有情趣。
C.永远超脱固然是好,但片刻逍遥也别有情趣。
D.酣然入梦,呼呼大睡坚决不能少,短暂休息,打个小盹也必须别有风味。
(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对这句话的含意理解正确的是( )
A.六朝时候盛产莲藕,吃起来津津有味,饶有兴趣,我们现在却不能同古人一样大饱口福了。
B.六朝时“荡舟心许”,自由恋爱,后来封建礼教愈来愈浓,男女之间早就不能享受这种自由幸福了。
C.六朝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早就失去那种自由了。
D.江南水乡自古以来风景如画,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现在时局动乱,民生凋敝,人民早就不能享受那种幸福了。
(5)“于是又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作者引述《西洲曲》里的诗句,对其用意理解正确的是( )
A.借以表达作者对爱妻的深浓的情意。 B.借以表达对采莲之乐“无福消受”的伤感。
C.借以表达作者的思乡怀古之情。 D.用以暗示怀古幽思的不切实际。
7.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答:
(2)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答:
(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答: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答:
8.下面哪几句话与作者在《荷塘月色》中的心境较相吻合?
(1)“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晋代嵇康)
(2)“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的天堂。”(普鲁斯特)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玉宇琼楼,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苏轼)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5)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
(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
(7)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李清照)
(8)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迢迢牵牛星)
9.写作练习:请你不妨也来一次夜游校园,模仿《荷塘月色》,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题目自拟。
解析与答案
1.解析:A项“屑”念xiè。C项“颤”念chàn。在“颤栗”中才念zhàn。D项“裾”念jū;要防上与“裙”混读。
答案:C。
2.解析:这是一道词语运用训练题,选的都是动词。这是因为动词是词语运用的重点也是难点,进行此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言意识,培养我们的语感。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达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当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写作如此,阅读也是如此,我们要留意词语的选用,特别是动词和形容词,还有副词。
答案:(1)披、带,是一种不经意的动作,显得自然,合乎语境。(2)踱,是慢慢地随意散步,悠闲自在,且有一边漫步一边思考的意味。(3)点缀,不仅扣住了“零星”二字,而且还有装饰的意思,用这个词可以增添美感。(4)挨。不仅有挤的意思,而且有挨近,相互亲昵的意味。用了拟人的手法。(5)照,描写静态;泻,描写动态,与流水照应。(6)浮,不仅写出了雾之轻,而且写出了它的朦胧。(7)印,给人一种死板的感觉;画,让人觉得生动活泼而有诗意。(8)荡,轻轻地划;荡,又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放荡的心态吻合。(9)惦,比“想”思念更深,而且读起来更响。
3.解析:这道题也是词语选用题,但所选的都是形容词。
答案:A项要注意副词“更”,后面的词必须和“幽僻”在意思上有进层的关系,在语体色彩上也应是书面语。“阴森”“恐怖”与“可怕”构成进层关系;“寂静”接近口语,而且“寂寞”读起来也比较响亮。B项要注意“出水很高”而且要有表示“美”的意思。只有“亭亭”才符合要求。C项“微微”与“微风”重复,“淡淡”没有暗示出与“歌声”的相似之处,“丝丝”表示细腻,一般不用于形容气味,成语“丝丝入扣”。D项句中已经说明“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因此用于视觉的“缓缓”“清清”均应排除,另外全句用的是拟人手法,含有舞女翩翩起舞的意思,故用“脉脉”最妥。“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
4.解析:这是一道语言知识应用题。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办法很多,叠音词和联绵词的运用是常见的方法,同学们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答案:课文的叠音词有三种形式,一是AA式,如悄悄、渐渐、淡淡,亭亭、缕缕、脉脉、静静、薄薄。二是ABB式,如阴森森、一粒粒、峭楞楞。三是AABB式,如迷迷糊糊、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联绵词有双声,如袅娜、渺茫、参差、斑驳,叠韵如苍茫、约略等。课文恰到好处地运用叠音词和联绵词可以丰富意境,增加语言的音乐美。如“田田的叶子”、让人从横向联想荷面之宽、荷叶之多;而“层层的叶子”,则让人从纵向联想荷叶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亭亭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又如“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短短的一句话中连用两个由四字词组构成的叠音词,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赏析起来舒心。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
5.解析: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衬托、借代以及双关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必须熟练掌握,并能运用它对具体的语言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
答案:(1)荷比喻舞女,荷叶比喻舞女的裙。改为“少女”不行,因为舞女的裙才是舒展的。(2)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荷花的神态。(3)月光照在荷花上,荷花也闪闪烁烁好像明珠、星星,而且荷花以碧绿的荷叶为背景,这也像星星以碧蓝的天空为背景。前文已经把荷喻为舞女,喻为袅娜、羞涩的少女,所以自然地联想到“美女”,“刚出浴”三字承“白花”而来,突出荷花一尘不染的洁白。(4)用了特殊的比喻通感。荷香本是靠嗅觉闻出来的,但作者把它喻为歌声,诉之于听觉。这样写能更好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因为微风送来的清香究竟是什么感觉,读者不一定都有切身体验;而从远处传来的歌声,则每个人都能想象出那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隐隐约约,渺渺茫茫的。(5)用的都是拟人的手法。原来的“风致”是像“舞女”“美人”,写的是静态的美;这几句写荷波,荷叶在微风吹拂下摇摇晃晃、此起彼伏,就好像无数的舞女翩翩起舞,“更见风致”描写的就是这种动态美。(6)前一个“莲子”用的是本义,后一个“莲子”用的是谐音双关和意义双关的手法。“莲”与“怜”谐音,“爱”的意思。“子”古代可用作对对方的尊称,相当现在的“您”。这几句诗写一个居住江北的采莲女子思念她的住在江南的情郎,她一边羞涩地玩弄着手中的莲子,一边默默地向心爱的人表白衷心:我对你的那一颗爱心啊,永远像水一样纯清。
6.(1)解析:如果注意到“却”“虽然”这个倒装的转折复句,则不难理解,这一段的描写是为了说明今晚这里的环境照常人来看并不好,但作者为什么会认为很好呢?原因只能在下面的文字中去分析。
答案:D。
(2)解析:“像今晚上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句话揭示了“另一个世界”的内涵,群居、独处都是外在的形式,自由才是内在的本质。
答案:D。
(3)解析:A项脱离语境,只是简单地作字面上的解释;D项不仅把“固”字的意义作了错误的解释,而且把句子前后的关系也弄错了。B项注意到语境,看出了这句话与上文的联系,但它未能综合全文看出它内在的比喻义。
答案:C。
(4)解析:这是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引述六朝旧事,A项和D项属于误解,因为原文不是叙述古人的物质生活,而且A项也不合事实;B项滞留在表层意义,作者的本意不在写男女恋爱。正确的理解必须从全文出发,作者从自然景观中无法求得解脱,所以只好又转向古代去求取精神的寄托。
答案:C。
(5)解析:这是分析作者引用古诗的意图,既要把原诗的意思弄懂,又要体会它所在的语境,切忌望文生义,主观臆断。A项囿于原诗的旨意,原诗是一首爱情诗,但在本文中没有爱情的含意,虽然多次写到妻子,但妻的“熟睡”是为了与我的“不眠”形成对比。B项“无福消受”是对上文引用《采莲赋》的总结;本句用一个“于是”引起了下一层意思。C项是一般的看法,他们认定作者有“思乡”之情,依据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其实这是停留在字面的意义上。这里的“江南”已不是地理概念,而是用来代指“现实”。作者引用《西洲曲》诗句的真正本意是为了带出下面这个句子:“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个句子暗示了上述的怀古幽思是脱离现实的空想,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又回到现实,回归了家中。
答案:D。
7.解析: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表现在对重要词语的敏感上,而且更表现在对文中重要语句的敏感上。这几个句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都位于作者情感发展的转折之处,把握了它们便把握了作者行文的思路,感情的流向。
答案:(1)这是文章的切入点,“不宁静”反映作者与现实的不调和,因此而引起下文,幻想从自然和历史中去寻求解脱。(2)作者来到荷塘边,心情开始变得宁静,融入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从而引起对荷塘景色的描写,这是作者感情的第一次转折。(3)作者虽然享受了独处的片刻逍遥,但他也盼望群居的热闹欢乐,可是这欢乐只属于青蛙,只属于大自然,自己什么也没有,于是又激起怀古之幽思,引出对六朝盛事的描写。这是作者感情的第二次转折。(4)六朝盛事令人向往,但是与现实相距甚远,于是作者又从虚无飘渺的幻境中回到了现实。作者经过这感情的第三次转折,又回复到了原来的心态。
8.解析:(1)表现的是一种淡泊功名利禄的悠闲情趣和高迈风格。(太玄,即宇宙。)(2)反映人们的怀古幽思。(3)表现诗人虽有超脱尘世的意愿,但最终还是眷恋尘世。(4)表现了屈原孤独无助、曲高和寡的苦闷。(5)表现李白决心远离仕途,游山访仙的心情。(6)这是刘禹锡对复古主义的批判。(7)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8)表达了有情人远在天涯而不得相聚的苦衷。
答案:(2)文中有怀旧情绪;(7)文中有融入大自然的喜悦。
9.写作练习
解析:本题旨在锻炼我们的观察能力。处处有美,不要以为只有清华园才美,美就在我们的身旁;美在发现,关键在有没有留心,有没有一双朱自清这样的眼睛,“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亲身经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好好地游览自己的校园吧,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一定会有“惊异之感”。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