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11-02 11:39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创设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和学习时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1、争论辨析,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争论、辨析,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建构。
2、巧妙引导,启发探究。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为传授知识而设计的,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少教例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唯恐学生“噎”着,“教师搭好梯子让学生爬”,唯恐学生“摔”着。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以“探索尝试”为核心来设计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是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直接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动手实践和猜想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归纳。教师指导补充,学生从自主实践中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学生只有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变抽象为形象。要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学生不易理解。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荡秋千。瞧,老师来了。”(老师摆臂作走路状,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话锋,进入主题:“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走进生活,诱发求知欲。学生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离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的兴趣。
三、鼓励质疑,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矛盾转化的过程。只有质疑和解疑的良好互动,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习题关键词的理解。
例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时,针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这条识别方法,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夹角”改为“角”。有经验的教师还经常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提问拿来当众讲解,并经常善于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四、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传统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中独立阅读能力是关键,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时首先要过阅读关。有些学生阅读时不认真,不仔细,草草阅读后就立刻做题,结果错误很多。于是,我们应采取措施,在“启”上下功夫,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提出一些悬念,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如:在开始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提出“鸡兔同笼”问题,学生迫切想知道鸡兔各有几只,于是从书中去寻找答案,读书便认真了。当学生看书无目标时,出示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把握知识要领,掌握重点,解决疑点,敞开思维,步步深入。同时还注重指导学生阅读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及例题。
2、读、练、知交替进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算的自检能力。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练习,通过自检发现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在课堂上读、练、知交替进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观察、注意、记忆、思维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在练习指导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在“知”这个环节上看重培养学生的自检能力。
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检查自学讨论的效果,迅速获取反馈信息,并作必要的讲授,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总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课堂效益,只有课堂有了效益,学生课外才能真正减负。
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教育科技局 郝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