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10-21 12:00
【导语】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但青春却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友情。友情其实很简单,只要那么一声简短的问候、一句轻轻的谅解、一份淡淡的惦记,就足矣。当我们在毕业季痛哭流涕地说出再见之后,请不要让再见成了再也不见。这篇《高一年级月考历史试卷及答案》是逍遥右脑为你整理的,希望你喜欢!
1.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爵位B.分封土地C.提供力役D.规定贡赋
2.某次在央视二套《永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的产生,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察举制
3.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周B.春秋战国C.秦朝D.西汉
4.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修长城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D.实行行省制
5.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通过中央集权管理,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中外朝制度B.刺史制度C.郡国并行制度D.郡县制
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B.开创皇帝制度
C.统一度量衡、货币D.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7.西晋初年,有大臣向司马炎建议:“今四海业已大定……宜开启土宇,使同姓必王,建久安于万代。”该大臣主张实行
A.宗法制B.分封制C.行省制D.郡县制
8.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职,肆情为*”,下令“诸州县佐吏,三年一代,继任者不得重居之”。隋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减轻人民负担C.分割宰相权力D.防止吏治*
9.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人曾用“事无不总”来形容三省六部中的某一部门的职权,这个部门是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礼部和工部
10.中国古代崇尚“德治”,孝道是政府与民间最推崇的。有史料记载,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察举制D.科举制
11.历史发展证明,提*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A.按军功选官B.按门第选官C.科举考试选官D.按品德选官
12.《水浒传》第七十七回写道,枢密院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伯*宋江起义军,中了十面埋伏,只身逃回汴京。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A.军政B.民政C.行政D.财政
13.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中央设
A.行中书省B.三省制C.中书省D.内阁制
14.“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A.实行郡县B.建立宗法制C.推行行省制度D.设立刺史
15.据《南台备要》记载:“浙江省……调兵剿捕之际,兴盛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好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造管钱,不需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浙江行省
A.与中央集权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理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16.宋濂在《元史•百官志》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登用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
B.反映了当时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C.行省、路、府、州、县长官为蒙古人与汉人且掌握实权
D.元朝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
17.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明太祖这样辛苦主要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B.设立了军机处
C.扩大了六部权限D.推行了行省制
18.“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这段材料可能出自
A.《新唐书》B.《宋史》C.《元史》D.《明史》
19.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
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达到了新的高度
20.明太祖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B.强化君主*C.让“群臣”监督皇帝D.精简政府机构
21.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22.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23.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D.各部职责分朗,提高效率
24.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下图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饰,从中可以得到确切的信息是
A.明太祖十分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棉纺织业
C.*皇权渗透于社会生活D.明朝百姓关注国家统一
25.“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①初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降低了行政效率③参与国事决策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6.“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宜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实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的中国古代机构是
A.唐朝门下省B.宋朝中书门下C.元朝中书省D.明朝内阁
27.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A.丞相B.郡守C.州牧D.刺史
28.中国古代吏治*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
29.一个英国商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只要每个中国人衣服的下摆长一寸,就够曼彻斯特所有的工厂生产几十年。”这揭示了
A.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B.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
C.曼彻斯特纺织厂生产能力有限D.中国纺织生产落后
30.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