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5-28 13:21
【摘要】鉴于大家对高中频道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明德中学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供大家参考!
明德中学高二语文寒假作业答案
1、D A:不屈不挠(náo);B:女娲(wā);C:恫吓(hè)。
2、B A:“吉人自有天相”意思是说幸运的人常常有上天帮助,“相”,扶持,帮助。C:“问候”中的“候”是指气候,天气冷暖,问这些表示对人的关心,不是问官位。D:“粗制滥造”是指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滥”过多,不加节制,不是胡乱的制造。
3、B A:“挂羊头卖狗肉”意为用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干坏事,此处应用“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着权威者的旗号保护自已,吓唬别人。B:“挺身而出”意为在困难、危险面前,勇敢地站出来,此处是拟人化的写法,恰当。C:“抛头露面”指某人公开露面,多含贬义。D:“墙倒众人推”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
4、D A杂糅,将“所”改为“的”;B“补品与保健品”重复,删一个;C动宾不配,去掉“和未来发展”
5、B 6、A 7、C 8、A
9、(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2)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3)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参考译文】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已认为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
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和害处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道:“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作业2
10、(1)作者从“梅”开花的时间和梅花的色香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态等方面来写。(要突出时间、花香、姿态)说它是花么,春天还未到;说它是雪呢,却又香的出奇。既暗示它在腊月里开花,又表明它颜色洁白,香气高雅,不言腊梅而腊梅自在。一树寒梅,疏影横斜,娴静幽独,胜景超然,涵泳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2)对比。下阕描写山野之中这户人家居住之处十分简朴,数间茅舍,围以疏篱。这境界与前面所写的一树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发:前者偏于虚,后者趋于实。栽于竹篱茅舍之梅,与栽于玉堂琼榭之梅,地虽不同,开则无异。它以对比的方式,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品质,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
11、①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②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 ④人生得意须尽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
12、D D项有效信息在第一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从这句话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诗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小题逆推错误。
13、C A项原文在第二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张冠李戴。B项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据此,“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D项信源在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此项言过其实。
14、B B项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
作业3
15、(1)中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2)①(内因)清政府自身黑暗腐朽,朝廷奸佞贪图安逸富贵、苟且偷安、屈膝求和;②(外因)英军的坚船利炮。
16、(1)内容:与文章的叙述内容紧密结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鸦片战争的深度思考。
(2)结构:三段诗句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贯穿始终,使文章脉络清楚,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在叙述中穿插,使行文丰富多彩。
(3)语言:诗段采用反复、拟人等手法,把浪花、海浪当作人来写(赋予浪花、海浪人的动作、思想),更含蓄、生动形象,更具表现力。
17、历史嘱咐我们:(1)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忘记了屈辱的鸦片战争,他们只知道嬉笑追逐。要帮助人们永远记住历史,不要重蹈覆辙。(2)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制度,清除腐败、贪官,否则就会使国家蒙受屈辱。(3)要加强国防建设,制造先进的武器。
18、(1)小说最后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两人的差别是什么,而是用老板的一句问话结束,给读者留下了想像和体会的空间。(语义相近即可)
(2)(语义相近即可)根本的原因在于:布鲁诺在工作上属于被动型的,推一步进一步 ;而阿诺德却是把老板想要的信息一次就得到了,还带来了许多有利的相关信息,这就体现出了他的主动性和超前意识。在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终将会被淘汰,太“安守本分”了就会变成死脑筋,这就将意味着落后。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与发展。
19、(1)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结合文本,注意思路,能自圆其说,语言通畅即可)答案要点: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理解和沟通,要对他人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以宽厚善良的心灵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对需要帮助的人尽心竭力。
作业4
1、C A:kǎi/gài suì/suì yù/yùn;B:guǎng/kuàng qiān/jiān hè/xià;C:zhì/zhì yè/yè dào/dào:D:yì/yì fù/pú xiào/xiào
2、A(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 B: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样。 C: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D: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3、A B:不合逻辑,“严防事故不再发生”改为“严防事故再次发生”;C:语序不当,“运营、管理和筹资”改为“筹资、管理和运营”;D:主客倒置,应为“而且它给举办国乃至全亚洲都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4、B(先总后分)
5、D(干:谋取,谋求,追求)
6、D(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 A:前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者是代词,指远人,本国以外的人。B:前者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后者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是。C:前者作连词,表目的,来;后者作介词,拿,用。
7、C(该项表述和原文意思相反,愿意应该是,作者认为和唐太宗比较起来,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法制根植人情之中,不标榜特殊来显示高明,不违背人情来追求名誉。)
8、(1)刑罚重到判死罪的,一定是罪大恶极,这又是品德坏的人当中特别坏的人。(注意“于”、“乃”、“甚”及判断句式)
(2)在唐太宗即位后的第六年,审查了判处杀头的三百多名罪犯,下令释放他们回家,约定他们到时候自己归来接受死刑。(注意“录”、“就”、“纵使”及定语“三百人”前置)
(3)又怎么知道罪犯们在被释放回去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只要自动归来就必定获得赦免,所以又归来的呢?(注意“夫”、“意”、“乎”及反问句式)
9、C
参考译文:
信用、道义应该体现在品德好的人身上,徒刑、死罪应该施加在品德坏的人身上。刑罚重到判死罪的,一定是罪大恶极,这又是品德坏的人当中特别坏的人。宁肯为正义而死,不肯随便侥幸地活着,因而把牺牲性命看作回家那样自然,这又是品德好的人当中尤其难得的人。
在唐太宗即位后的第六年,审查了判处杀头的三百多名罪犯,下令释放他们回家,约定他们到时候自己归来接受死刑。这是拿品德好的人难能做到的事情,要求品德最坏的人一定要做到。那些罪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动归来,没有一个过期的。这是品德好的人难以做到的事,却成为品德不好的人容易做到的事。这难道跟人情相近吗?
有的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品德坏的人了;但是,等到施行恩德来对待他,可以使他转化成为品德好的人。因为恩德进入人的思想深,改变人的行为就快,是有这样的例子的。
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些事,正是因为追求这种以德服人的好名气呀。然而怎么知道唐太宗在释放罪犯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一定会回来希望赦免,所以释放他们的呢?又怎么知道罪犯们在被释放回去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只要自动归案就必定获得赦免,所以又归来的呢?如果是唐太宗料到罪犯们一定会归来才释放他们,这就是上面窥测下面的心情;如果是罪犯们料到唐太宗一定会赦免他们才又归来,这就是下面窥测上面的心思。我只看到上面和下面互相窥测来凑成这种美名,哪儿有所谓施舍恩德的皇帝和那知道信义的罪犯呢?否则唐太宗对全国人民施行恩德,到这时已有六年了,不能使品德坏的人不干最坏的事,不犯最大的罪;却用一个短时间的恩德,就能使罪犯们视死如归,而且坚守了信用和道义。这又是讲不通的论调呀。
既然如此,那么怎样做才对呢?我说:释放一批罪犯,如果他们到期归来,就杀掉他们,不要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罪犯,如果他们又归来,那就可以知道确实是被恩德所感召的了。然而,这是肯定没有的事情。至于释放后能归来就赦免他们,可以偶尔这样做一次。假如一再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偿命了,这能作为治天下的正常法制吗?不能做正常的法制,难道是圣人的法制吗?因此,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的法制,一定要植根在人情之中,不标榜特殊来显示高明,不违背人情来追求名誉。
作业5
10、(1)事实: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意味:一则抒发了诗人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二则抒发了诗人面对无休止的征战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情和渴盼天下苍生都能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情感。
(2)一个不畏艰难,不辞辛劳,恪守职责,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一个并非贪恋功名既有豪情也有常人心理的双重性格。
11、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②户庭无尘杂 久在樊笼里
③雕栏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⑤群山万壑赴荆门
12、D(D项说“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这句话是个错误,原文的意思是“斧钺正是军事首领统率权的象征”另外,前后分句也没有因果关系,并不因为拥有斧钺,所以才用“王”字表示军事首领。所以D不符合原文。)
13、B(B项“始终”与“最高统治者”都属无中生有,原文意思是说“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地中,曾发崛过玉钺、石钺”,但没说“始终可以放在最高首领的墓葬中”。)
14、D(这个推断明显错误,吴其昌的正确解析就是对这一推断的否定。)
作业6
15、①热情好客,如对“我们”热情款待;②率直、实在,如毫不保留地说出了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③有些狡黠、自私,如“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16、①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②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不知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③想到中华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在吃这个大问题上,怎么尽失。
17、老农的做法是可笑而错误的。①他把清洁的食品留下,把上了农药化肥激素的卖出,是狭隘自私的表现;②他弄不清城里人与乡下人原本是一体的,他缺乏见识与胸怀;③他的行为违背了中华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
18、(1)人教社、语文社考虑将莫言作品编入中学教材
(2)答题思路:概述事实——提出观点——深入分析——作结
可参考观点:
观点一:可以适度增加一两篇莫言先生的作品,但是不需要过渡渲染诺贝尔文学奖。
观点二: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关键应该考虑的是,选择适合中学生学习的作品纳入到语文课本中。
观点三:对于中学生而言,接受和学习莫言先生的魔幻现实主义文风可能存在难度。(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19、(1)孔子认为君子追求义,小人追求利;孟子认为当舍利存义;朱熹认为从“义”趋入圣贤,从“利”趋入不肖。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
(2)①人与人之间,不管是父子、兄弟还是朋友、同事,如果只是以利相交而缺失彼此的关爱和温情,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利尽而情终。这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少些功利色彩,多些真诚关爱,这样才能营造温情的生活氛围,获得温暖的人生感受,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②商业经营以营利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营者可以不择手段追逐利益,在经营中应讲究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营利应以有利于社会与他人为前提,商业经营也应该讲究“仁义”,像三鹿集团,不顾人民健康来牟取利益,最终一夜垮塌。这告诉我们“商道即人道”,商业经营者应有人文情怀,应讲究“仁义”。
作业7
略
作业8
1.C(A顾明思义——顾名思义,B省吃简用——省吃俭用,D变换莫测——变幻莫测)
2.B(骨鲠在喉:鲠:鱼刺。鱼骨头卡在喉咙里。比喻心里有话没有说出来,非常难受。出神入化: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生灵涂炭:用来指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厚积薄发: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3.C(A主宾不对应,“安定团结”不能对应“成败”,B“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应该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D删除“未”。)
4.B
5.A(动词,“写书信”)
6.B(A“所”用在动词之前,与其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B“而”前者作连词,表顺承或递进关系,后者作连词,表转折关系。C“以”作连词,相当于“用来”。D“为”作介词,相当于“替”。)
7.B(猎罢归来后,文帝外放鲍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因陈群等并举,帝不得已而任勋为御史中丞。)
8.(1)文帝亲手撕毁他的奏章,仍然专心打猎。(2)鲍勋没有活命的机会,可是你们竟敢放纵他!(3)没有谁不为鲍勋叹息遗憾的。
9. B
参考译文: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建安十七年,太祖征召鲍勋为丞相掾。建安二十二年,立太子时,封鲍勋为中庶子,外出担任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的弟弟担任曲周县吏时,抢劫官布,按照法律应处“弃市”之刑。太子多次亲手给鲍勋写信替郭夫人的弟弟求情,鲍勋不敢自作主张放纵罪犯,将全部罪状呈朝廷论处。鲍勋以前在东宫任职时,坚持正义不屈不挠,太子本来就不喜欢他,等到加上这件事,怨恨更加厉害。正好鲍勋管辖区士兵休整有误期的,太子就暗中令中尉秉奏罢免鲍勋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授鲍勋为侍御史。文帝即位后,鲍勋常常上奏“如今最要紧的,只是军事农事,宽待百姓,使百姓得到恩惠。宫殿园林,应该把它放在后面。”文帝准备外出打猎,鲍勋使车马停下来呈上奏章。文帝亲手撕毁他的奏章,仍然专心打猎,中途休息时,文帝问身边的大臣说:“打猎的乐趣,同欣赏音乐相比,哪一种快乐?”侍中刘晔回答说:“打猎超过音乐。”鲍勋趁机秉奏:“刘晔巧言谄媚为人不忠,这是阿谀奉承陛下的过分虚假的言论。请让有关部门论罪以使朝廷清明太平。”文帝愤怒得变了脸色,打猎结束回朝后,就外放鲍勋为右中郎将。黄初四年,尚书令陈群等大臣一同举荐鲍勋担任御史中丞。文帝不得已而任用他,百官既尊敬又害怕,没有不表现出恭敬的样子。黄初六年秋,文帝想征伐吴国,鲍勋当面强谏。文帝更加恨他,贬鲍勋为治书执法。文帝从寿春回来,驻扎在陈留郡地。太守孙邕进见文帝后,出来拜访鲍勋。当时军营墙壁还没有完成,只立了标记,孙邕绕道而不走正路,军营令史刘曜要论处他,鲍勋因护城河和城墙没有完成,解除了对孙邕的论处,也没有向上级举报。大军回到洛阳时,刘曜犯了罪,鲍勋秉奏罢免刘曜官职,刘曜却暗中奏表鲍勋私自解除对孙邕的论处一事。文帝下诏书说:“鲍勋指鹿为马,逮捕起来交给廷尉治罪。”廷尉依法定罪:“判罪五年。”三官反驳说:“按照法律罚二斤黄金。”文帝非常生气地说:“鲍勋没有活的名分,可是你们竟敢纵容他!”太尉钟鲧等大臣一同为鲍勋求情减罪。文帝不答应,于是杀了鲍勋。鲍勋修性养德,廉洁好施,死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产。鲍勋死后二十多天,文帝也死了,没有谁不为鲍勋叹息遗憾的。
作业9
10、(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的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映衬、衬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11、①未云何龙 不霁何虹
②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③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池
④满地黄花堆积
⑤楚天千里清秋
12、C 13、B 14、D
15、?过去十年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因特网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形成。?发送与接受信息的简便快捷。
作业10
16.(1)本文是写由朋友预约看菅芒花而引发的人生感悟,虽然没有写雪,但“菅芒花”和“雪”都有“可以预约”的相似点。(2)“可以预约的雪”象征人生的美好、希望,形象地揭示了主旨。(3)“可以预约的雪”富有诗意,与文章清新雅致的风格一致。
17.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人们在生命的历程中,虽然常常抱有对美好的人生常态的愿景,但是在遭遇生活的变故或人生的不幸时,却无能为力,只能任凭命运的摆布。
18.常:指的是人们心中的美好愿望,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变:指的是人们在人生历程中所不愿面对的种种变化。
面对人生的“常”,作者是渴望、向往的;面对人生的不可预知的“变”,作者最初是畏惧、茫然的,但当作者经历了生命中的许多变化之后,认识到:对待生命要有悯恕之心;对待恒常要有祝福之念;面对人生的变化要有宽容之心。我们要永远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19.①照应开头答应朋友去看菅芒花的邀约,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②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在感悟人生哲理后的激动喜悦的心情。借此告诉人们:只要心中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人生就会灿烂美好。
20.(1)主旨:通过一位老妇人经过南京大屠杀事件,要求退还日本制造的刀子,表现出老妇人对侵略者的不满和痛恨。
(2)要点:年轻一代既不能对历史无知和漠视,又要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历史,化仇恨为动力,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21.(1)自我反省(反求诸己、自我批评、从自身找原因)
(2)要点:在通往人生的旅程中,由于我们受自身学识、阅历、性格等种种因素的局限和影响,因而在经历、处理和理解生活中的某种事物时,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某些片面、乃至错误的行为方式之中,这势必会带来不良的结果。为此,“反省自己”就应该成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检查自己行为中的不足,及时地反思自己失误之原因,就一定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
作业11
1.A(B“偌”应读ruò。C“杼”应读zhù。D“泥”这里应读nì。)
2.A(洛阳纸贵: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常用此语。噤若寒蝉:像深秋的蝉那样不鸣叫。形容不敢作声。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勉为其难:勉强去做力所不及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3.B(A中“人才”与“雪上加霜”搭配不当;C中“技术”与“成熟”是相配的,但“技术问题”与“成熟”不合;D将第一句“发现”移至“新大陆”之后,前面加一个“的”字。)
4.C
5.B(A.审:明白,清楚,了解;C.一瞬:看一眼,眨一下眼睛;D.非礼:不合礼制)
6.C(C项的“之”字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A.代词,自己 / 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B.介词,因为 / 连词,表目的;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接)
7.A“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并非盲者说这句话的目的。
8.①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
②(我)行走(时),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并不担忧会摔跤。
③这个盲人,难道不正是那一类人吗?
9.D
文言文译文:
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他)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 “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岁。”“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着说:“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不乱动啊。对于人来说,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知道他的对与错。(我)行走(时),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并不担忧会摔跤。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职业,不让自己精神在不急的事务中疲劳,不在没有益处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气,出外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当今(这)世上的人,喜欢作不合礼教的妆扮,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治理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知道觉悟: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们却失去了老天爷给那些本能给人们的本意。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只是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吗?我正轻蔑地顾盼,说你等不够资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我正转而为您悲要安慰您啊。”
(邻居)某人没有(言辞)来作答。他闲暇时来拜访我,讲了盲者的那段话。我听了之后感到惊异,说:“古代由盲人担任的乐官和太史负责讽谏教化,少师进献箴言,盲人乐师朗诵诗歌,像晋国的师旷和郑国的师慧就是这种人。这个盲者,难道不是那一类人吗?”因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作业12
10.(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依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情形象地表达出来。
11.①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④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徒慕君之高义也
12.C
13.B (主要是遗传信息[基因]有差异。)
14. A
15.D(注意“估计”两字。)
作业13
16.① “十月十五日”是作者和鲁迅先生诀别的日子,是作者永远难忘的日子,以此为题,体现了作者的惜别之情。
②在这一天里,作者见到了先生的容貌,聆听了先生的教诲,最后一次感受到了先生的精神风貌与人格魅力;这一天让作者回想起来备受鼓舞,也留给读者更丰富、更深入的思考,其意义对作者来说已经超出先生逝世本身的意义。
17.①开头写到“骨骼透露,毛皮脱弛”,用速写的方式准确、贴切勾勒先生的病容,使先生的名言“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血和乳!”变得形象化,从而增强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②“仰坐在你桌边的藤椅上:一面吃着烟,一面从那个圆筒似的,没有尾巴的白色日本瓷的小茶杯里一口一口地在吃茶!”这个结合了行为、神态的白描片段,虽是回忆但把一个思想者的传神形象定格在了读者面前,让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
③“笑抖着胡子……又把头依靠在藤椅的枕托上,眼睛看着顶棚,思索似的继续吸着烟;接着又欠起身子呷了一口茶”这一描写片段,通过动作行为等细节描写来写先生的外貌特点,“我那配! ……这是高尔基!”表现了鲁迅先生的谦虚,“雕得还很好!简单……这是‘立体派’呢……”表现力鲁迅先生的大度。
18.①鲁迅先生的死,给诸如我这样的人乃至全国的爱国人士带来锥心般的痛,我们沉痛悼念他的去世。
②鲁迅先生的死,也化为我们前行和杀敌的利器,我们将完成先生未竟的事业,先生挤出来的血和乳,哺育出了时代的掘墓人。
③鲁迅先生的死,是引导我们前行的一面旗帜,可以说鲁迅先生与高尔基一样是死而无憾。
19.①表现了鲁迅作为文化精英与思想先驱的精神风貌和批判精神。表现了他对当时不学无术,附庸风雅,不问国事之人的批判。
②当今社会需要这种批判精神,但填掉西湖或刨掉泰山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我们需要警醒国人,踏上真正的人生大路。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0.(1)①新“24孝”行动标准出炉(或发布)
②从物质生活(金钱发面)、精神生活(心灵情感反面)、身体状况或日常生活细节方面关心、孝敬父母。
(2)角度一:新“24孝”贴近现实,扑腾着鲜活的时代元素,又不乏人文关怀与公民情怀,值得赞赏和推崇。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体现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
角度二:百善孝为先,敬老孝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哺育我们,为人子女,恪尽孝道。新“24孝”行动标准的出台,号召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是提升公民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
角度三:新24孝”的出台,是为找回孝的文化根源,找回用心孝敬老人的方式,它不是用强制力去践行的规则条文,所罗列的内容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要逐条做到,其深层价值在其导向功能,旨在为我们年轻一代提供指引。
21.(1)启示:
①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勇往直前,不要因为过分的担心而束缚了孩子的言行。
②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③受教育者要有自主意识,勇于辨别,勇于开拓。
④人生路上不可过于谨慎。只有不怕跌倒,经受了磨砺的人,才能有所成就。
⑤教育者应该培养年轻人沉稳、谨慎的作风,树立忧患意识。
(2)注意将启示联系实际,按思路有条理地表述。
作业14
1、B (A滂pāng沱;C桎梏gù;D煞shā尾)
2、C(上行下效,贬义词)
3、B(“……的分析来解读人们的这种冷漠……”)
4、C(从“也不存在”中的“也”可推知②在③之后,⑤中的“铺张”和④中的“拥挤”分别与①中的“既不铺张也不拥挤”照应,合理顺序应是⑤④①,①再接“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因为论述的主体是南京,这样接才合乎情理。)
5.B(激将,激动)
6.D(A那么,却 B的,这 C用来,并列连词 D所字结构)
7.C
8.窃符之事不足以罪信陵,但信陵君窃符救赵动机不良(2分),魏王亦有过错(2分),作者借此批评君主大权旁落现象。
9.(1)强大的秦国暴虐极了,现在出动全国的军队来进攻赵国,赵国一定灭亡。
(2)我认为信陵君替自己着想,不如用魏、赵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在魏王面前激切劝谏。
(3)脚踏着霜就知道寒冬即将到来,难道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吗?
文言文译文:
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做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的哩。那强劲的秦国 暴虐到极点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来压于赵国 ,赵国肯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魏国自有其君王的嘛。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呢。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为了亲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拯救的。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纵然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拯救的。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不能当得起一个平原公子;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战不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回答魏王呢?!
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室之内,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若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以激发、建议于魏王,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的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壬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这样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象夷门监侯生等鄙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而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人君操持权柄于上,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谓“履霜,坚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意味着坚固的冰块将要出现了)的逐渐形成的道理,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一切吗?由此说来,不只是众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也自以为是个被把持着的旗子呢。
作业15
10(1)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直抒“独宿”之情。首联写“独宿”的环境,通过“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氛围。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长夜角声悲凉,月色无限美好,但无人共赏,独宿不寐,表现了诗人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颈联和尾联直接抒发了诗人“独宿”时对国事的担忧和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之情,并表明自己不愿在幕府中暂且得安的漂泊苦闷之感。
(2)①借景抒情 如首联,通过“清秋”“井梧”“ 蜡炬”等景物的勾画,烘托出诗人心境的抑郁悲凉,表现出诗人对国事充满忧虑、对漂泊生活深感苦闷之情。
②反衬 颔联以月色的无限美好反衬诗人独宿幕府时无人共语、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
③用典 尾联化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句。
11.略
12.B(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读实体书不会分散注意力”这一意思。)
13.A(B“创新将由此激增”中的“创新”并不是指阅读方式的创新。C不是吸引他们购买实体书,而是购买电子书。D“点菜式”定价只限于某些书籍,而不是全部。)
14.(1)以往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一些重要特性将会被削弱。(2)能够即时搜索大量的书籍并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3)将对学术研究产生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4)读书时可以随时就某些段落或句子与他人进行对话。
作业16
15.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答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可以,但比喻和排比不能少),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月光静美、柔和、皎洁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和赞美。
16.第一段的“圆”指的是“它的圆满就像一个句号,结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时光。春之蓬勃,夏之绚丽,秋之烂漫,至此宣告结束,”第二个“圆”指的是中国人对现实生存的深广思考;因月而有的中秋节越来越凝聚人的心思。
17.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在情感表达上,由赞美月亮的皎洁和多情,上升到肯定月亮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在情感上,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18.月亮文化的内涵有,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它是中国人对生存发展不断思考、探求的文化,它是我们独有的中秋节。中国人用几千年时间积累、演绎的月亮文化,它包含了心迹朗朗的中国心,中国人的风韵,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情态。
19.(1)示例:关心国事 致力创新 有用于世 志向远大 勤勉严谨 重考察求证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2)示例:“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民生国命”,合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传统;“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树”,合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如魏源一心为国,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举谭嗣同、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20.答案示例一:反对该建议。
分数面前理应人人平等,关心“富二代”,不如关注“穷N代”。有钱人家的孩子本身就具有先天优越的社会条件和生活背景,如果再可以低分上名牌大学,分数面前不再人人平等,那对穷人家的孩子将是更大的不公平。不如降低大学学费,或者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现行的助学贷款制度,让更多贫困的学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社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但我们没道理纵容天平的不断倾斜。
答案示例二:支持该建议。
名牌大学招生应尝试“杀富济贫” “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的做法未尝不可。既然眼下阶段难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教育公平”,那我们大可以采用这种看似“杀富济贫”的手段,让富有的人为现阶段的教育不公买单,让现阶段贫困的人们受益。用收取来的富家子弟的高额学费,为困难学生提供资助。让富人花更多钱上学,让穷人少花钱或不花钱上学。这不失为一种相对公平并值得尝试或实践推行的新游戏规则。
作业17
略
作业18
1、B
2、D (A“谈笑自若”指危急情况 B改为“息息相关”C“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经达到纯熟的地步。不合语境。)
3、A (B“针对……一事”C“社会各方立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改“立即引发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 D“对”改“为” 或“给” )
4、D
5. C(“周”意为“救济”。)
6. C(A.连词,表顺接?连词,表转折,却;B.介词,凭借?介词,按照;C.均为副词,才;D.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表定语后置。)
7. B(B项生活放宕,不问生产出现在第二段,并非作者下狱的原因。作者惹祸下狱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己声名过甚,锋芒不掩,“墙高基下” ;二是小人侧目,怀有嫉恨。其间或有暗中构陷,但未明言,“谗言陷害”并无充分依据。)
8.(1)确实是因为被真情感动,连木石也会动容;被事理打动,连生命也可以不顾惜啊。
(2)而我的朋友还用英雄的标准来期盼我,忘了我身负罪名,殷勤教诲督促
(3)墙筑得高而地基不牢,于是就成了祸患的中心。有人在一旁冷眼看我,我却不知道:从容谈笑,已经身处虎口。
9. B(应为“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附:文言文译文
唐寅致意:征明吾友,我私下曾经听说,长吁短叹可以当做哭泣;沉痛之辞可以倾诉哀伤。所以孟姜女在家中悲叹,坚固的长城为之倾毁;荆轲在朝中痛陈国事,就有壮士为之饮剑。确实是因为被真情感动,连木石也会动容;被事理打动,生命也可以不顾惜啊。过去每每议论这些,就放下手中的书感叹;想不到今天事情就发生在我的身上了。悲哀啊悲哀啊!这就是命吧!低头自思,离死不远,闭口痛哭,觉得和鸟兽一样卑微。而吾友还用英雄的标准来期盼我,忘了我身负罪名,殷勤教侮督促,竭尽赤忱。如果再不对你申述回报,这就好像是司马迁的理想不被任安知晓;又好像李陵的心思,不被苏武理解一样。
回忆我年少时,与屠夫酒贩为伍,只知操刀抹血。后来有幸得到吾友的提携,行止与共,都想成就功名,传闻天下。然而家门不幸频生变故,灾祸相继,父母妻子,接连离世。丧车屡屡进出,室中幼儿嗷嗷待哺。再加上我一贯自由懒散,不善理家,家中有什么缺什么,只当是玩笑。还是天天鼓乐不断,坐客常满,并且慷慨允诺,周济别人的危难,曾自称是布衣豪侠。于是家里日渐荒芜污秽,家境一天天衰败,出入乘坐柴车,结着草绳,甚至落到衣衫褴褛的境地。
还好,借朋友的资助,乡亲抬举,公卿吹嘘,使我如枯木逢春,白骨生肉,万分惶恐地凭着些微名声,忝列东南文士之上。记得那段时间,与名流交游,举手相庆,都说我纵横文笔,谈论往往引领潮流。恨不得把一个舌头分成两半来称赞我,众口一词都是称誉。墙筑得高而地基不牢,于是就成了祸患的中心。有人在一旁冷眼看我,我却不知:从容谈笑,不知已在虎口。最终天子震怒,下旨捕我入狱。天下都以唐寅为不齿之士,挥拳放胆,肆意攻击,像对待仇敌。知情的与不知情的,都指着我吐口水,耻辱之大,莫过于此了!
呜呼!命运如此,我还不肯自裁,抱石沉江,以就棺木,也确实深深怨恨自己。我私下里对比古代圣贤:墨子囚于宋,才有“薄丧”之说:孙膑遭刖刑,留下《孙子兵法》;司马迁受腐刑,著成《史记》百篇;贾谊被流放,文辞卓尔不群。小弟不自量力,却愿效法前贤,以求符合孔夫子“不以人废言”的谆谆教诲。也想搜集改写古代见闻,总结整理百家之说,阐述经典,研究义理,来成就一家之言,传付给热心者,藏于名山之中。或我死后,有愿意读我的书而忘却我的行为的人,传诵小弟的文章,探察小弟的用心,他们一定会位置敲打着酒杯,斟上酒来,击节赞赏的。
作业19
10.(1)颔联 颈联
(2)两诗都是写愁,都写了自己潦倒不遇的伤感。“四年诗书滞燕京”说自己留京日久,却并无所获,前路仍然滞塞不通;“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描写了全家窘迫潦倒的境况。两诗都写了作者那引人唏嘘的寒士之悲,也是天下潦倒寒士的同悲。(都是潦倒落泊之愁)
两诗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概叹的是个人命运的穷通,是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的愤懑。郭隗、荆轲那样喜遇知音,获得激赏的幸运现在已经不可复见,自己只能与身份低贱的平民去感伤对饮;后者则主要感慨社会人生的兴衰无常。闹市车声如雷,北邙坟冢千堆,相形之下,感觉兴亡无常。由此不免心生悲凉,即便勉强登楼,观览秋景,并不能遣兴舒怀,再联想到自己与家人的窘境,更觉寒甚愁多,情感的深沉酸楚更胜前诗。(前者重在抒发自己的不得志;后者重在慨叹世事的无常。)
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11、(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2)别有幽愁暗恨生
(3)却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2、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各有优长。
13、A(BCD都涉及到了两种阅读的特点,可以成为选择阅读方式的依据。)
14、D(A“对过去的东西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范围扩大,这里指 “纸质读物”。B强加因果C无中生有)
作业20
15、①残酷狰狞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为全文定下一种冷峻、苍凉的氛围和基调;
②这种残酷的生存境况,为衬托出下文千年来坚守于此的汉人的坚韧作了铺垫。
16、①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把汉家寨分别比作“棋子”和“弹丸”;②“棋子”一词讽喻了汉家寨为历代统治者任意摆弄而弃掷的命运;
③“弹丸”一词讽喻了汉家寨作为汉以来征伐异域、屯垦边陲的工具,到头来只是炮灰般的牺牲品的境遇。
17、①历经沧桑(汉人屯田,唐人设县,宋代称寨,昭示它阅尽人间沧桑的经历)
②神秘莫测(究竟怎样生存下来,是一个谜;死守不移,不被同化,更是谜)
③封闭固守(远离喧嚣、远离变幻,固守并认同住自己的民族传统)
18、“坚守”是全文主题,是作者意欲张扬的一种精神。
① 在汉民祖先那里,坚守意味着克服屯垦的困难,以及抵御凶蛮外族的入侵;
② 在其后的汉人那里,坚守意味着保住本民族传统不被消解、篡改;
③ 到现代汉人那里,意味着忍受大西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荒漠、孤寂,当然也
能是懒得迁移,坚守变成了保持惰性的代名词;
④而在“我”这里,坚守意味着感受汉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和繁殖力的强大,从汉家寨的汉民这里汲取到精神滋养。
19、
(1)①以小见大的手法。用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小事反映“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这一重大主题。
②两个场景的自然叠加,且语多反复。电车上,姐姐教弟弟漠视乘客的让座要求,训斥弟弟时的语言粗暴;回家后,妈妈喊弟弟吃饭,弟弟置若罔闻,妈妈批评,弟弟态度恶劣,言语粗暴,两处场景,一因一果,极耐咀嚼,颇具匠心。
③细节描写。三次出现“年轻的女读者”即姐姐吟诵“海边坐着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的细节,暗示出其心灵的不美丽,深具反讽意味。
(2)①删除更好。理由:从情节构成的角度看,删除后,情节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简洁利落,且留给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父母将冷漠、粗暴教给了女儿,女儿又将之教给了弟弟。
②保留更好。理由:从主旨凸显的角度看,保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鲜明揭示出姐弟俩冷漠、粗暴的根源乃是其父母错误的言传身教;同时,父母的对话使这一对自以为是的家长形象跃然纸上,小说所具备的反讽意味也因此更为浓厚。
(删除还是保留,只要言之成理且能适度展开即可。)
20、
(1)孔子盛赞“知耻近乎勇”,认为“知耻”是勇于正视自身不足,且在正视的基础上勇于改进,是“修身”重要的一环,并由此将“知耻”与“修齐治平”对接。孟子认为“知耻”对人的意义重大,人不能不“知耻”;朱熹则认为羞耻心是一个人外在行为的内在警示灯,“有耻”方能正确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
(2)“知耻”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德哲学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小到个人修养,大至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它是正直人性的前提,也是正义人生的风标。在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当代社会,很多人奉行利益至上的原则,对外在的物质追求使他们的耻辱感变得非常迟钝,因此,重申儒家“知耻”观,强调“知耻近乎勇”“行己有耻”“有所不为”,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健康人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总结】2013年已经到来,小编在此特意收集了有关此频道的文章供读者阅读。
更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