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10-13 16:23
考点对接
1.词句品析:体味和推敲词语的指代用法、感情色彩、准确性与严密性、上下文的照应、修辞的运用等;体味和推敲句子的逻辑性、修辞的运用、说理的角度、长短句层次关系等。如2019年山西太原市中考试题(《阅读就是阅世》)第15题:作者在第④段说“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精读本段,写出“令人担忧”的结果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2.结构梳理:主要是考查划分结构、归纳段意、分析角度、理解结构类型及作用等。命题可以涵盖全文,也可以仅在一个自然段之内。如2019年重庆市中考试题(《我们为什么活着》)第22题:具体说说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3.文体把握: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辨析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概括论据,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论证过程。如2019年江苏连云港市中考试题(《比经济振兴更重要的是文化复兴》)第13题:文章第⑤自然段列举“功夫熊猫”和花木兰的例子有什么作用?2019年黑龙江哈尔滨市中考试题(《不朽之盛事》)第24题: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内容探究:就原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想体会,评论文本中的人物或事件,评价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等等。如2019年安徽芜湖市中考试题(《纯真与练达》)第13题:文章②③段提到的人物有几个是重复的,如鲁迅、郭沫若、果戈理,换成其他人物的事迹好不好?为什么?
5.迁移拓展:紧扣文本的中心论点,联系考生的现实生活,学以致用。如2019年福建福州市中考试题(《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第17题:缺失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例并说说其危害。2019年辽宁锦州市中考试题(《创造生活》)第29题:作为青少年的你们,应该如何创造自己的生活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备考策略
1.建立文体意识。学习议论文首先要弄清记叙和议论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记叙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人物、事件直接阐明见解和主张。要能分辨文中记叙性和议论性的语句,能分辨以记叙或以议论为主的段落,理解“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统领”的文体特征。如课文《纪念白求恩》对白求恩的国籍、年龄、在中国工作情况的介绍,主要是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课文《谈骨气》列举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者及闻一多的事例的目的,是围绕孟子的三句话证明中国人从古至今、从官到民都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
2.把握文体知识。论点是作者的观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或开头、结尾的句子中。如课文《多一些宽容》的题目就是论点。有的文章有分论点,往往以结构相似的句子、并列的结构出现在段落的开头。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事实要真实、有代表性,主要用记叙方式表达。道理通常采用的是经过验证的正确理论、名言警句等。如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开头就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引出观点。不过,名言警句不一定都是理论论据。有时名人的话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一篇议论文中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常常相辅相成。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即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论证方式是论证展开的角度。从正面直接证明论点的是立论,对反面、错误的观点进行批驳的是驳论。
3.认真研读,整体把握文本。文章的主要观点、写作思路、行文线索都是隐匿于文章之中的,因此只有反复阅读、强化感知,才能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当然,熟读并不等于机械重复,只有深思,才有发现。
文章是作者的意识整体。各部分之间、各层次之间都是血肉相连、浑然一体的。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文章的整体性,应紧扣题干要求,从文章的整体出发,于高处大处着眼,确保答题的完整性。
4.体会、品味语言应注意语境。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有很强的逻辑性,信息量丰富,不少考生由于语感不强,往往对品味语言的题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回答这类题目时,要把词语、句子放在段落篇章中去理解分析,其含义、作用不能脱离分论点或中心论点;富有哲理的语句要挖掘内涵,具有结构作用的句子要说明它的统领、承启、归纳等作用。
5.规范作答。解答内容探究、迁移拓展类试题时需严格注意规范,不可以离题千里,随意而谈。要结合文章主旨,谈阅读作品后的感悟或联系生活灵活运用本文内容。链接相关材料的,还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从文章和材料两个方面来思考。
试题回放
不朽之盛事
①书写了给人读,人读了书又写书,写了书再给更多的人读。文化就是这么传承的,也是这么发展的。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靠的是包括写书在内的这样一些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中国最早的书,是刻在兽骨上的,后来是竹简,再后来是刻板、活字印成的纸书,如今是电脑页面,是数字化的书。
②花开花谢,往来古今,许多写书的人不在了,而他的书仍在,仍有人在读。许多写书的人和读书的人并不相遇,但他们的心仍跨越时空地在交流。读书之时,心如止水,仿佛两个人在空灵寂静的屋子里促膝交谈,彼此之间的呼吸也能听得清清楚楚。阅读能够使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读书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使人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读书不仅在于长知识,还有比长知识更为重要的,我以为是在学做人。人写书不是仅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传授知识是很重要的。事实上,所有的写书人都是在写自己。“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是辩证的。我们读书,读到了最后,就是读人。任何一个写书人,归根结底,写到了最后,莫不是写进了自己的抱负、胸襟和情怀。他总是有所寄托,不然,他为何要写书?
④正是因此,我们读《离骚》读出了屈原,读《史记》读出了司马迁,读《岳阳楼记》读出了范仲淹,读《阿Q正传》、读《狂人日记》、读《孔乙己》、读《祝福》读出了鲁迅。我们读屈原、读司马迁、读范仲淹、读鲁迅,读出了世道人心,读出了悲天悯人,读出了光明正大。在中国的文学理念中,从来都把书和人联系起来讲,什么叫“文如其人”,什么叫“道德文章”,都是讲:书即人,人即书。
⑤这是否有些绝对了?也许有那么一点。的确存在一种文字和人品不相符甚而相背谬的书,那是一些假人写的假书。我们此时讲的,已将这些排除在外了。我们认定读书不可读欺世盗名的书,做人要做光明磊落之人。
⑥我们坚持这样的信念: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这对写书人和读书人来说,都是“不朽之盛事”。
(选文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对于文中画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3.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作者说读书人能和写书人跨越时空进行交流,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曾与哪位写书人进行过心灵的交流,获得了什么有益的启示。(文中涉及的作品除外)(3分)
(2019年黑龙江哈尔滨市中考试题)
【解题支招】
第1题,考查考生“辨析、判断、提取和归纳论点”的能力。解题时可以结合文题,从论点位置的常规经验出发,到文章和段落的首、尾、中间找出中心句;再对比分析这些句子和文章整体、题目的关系;最后选择或归纳最合适的句子作为中心论点。本题的答案为: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学做人。
第2题,考查考生“体味、理解词句的含义”的能力。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词句的准确、严密性;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所用词句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联系上下文揣摩其语境意义。本句中最难理解的就是“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其语言简洁、富有张力。联系上文“阅读能够使人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联系下文“阅读使人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可知本题的答案为:读书使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更广博的知识。
第3题,考查考生“辨识、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的能力。这道题其实有一个留白,要知道运用什么论证方法,首先就要清楚运用了什么论据,还要考虑论据与论点或分论点的关系。本题就是围绕事实论据与分论点的关系来命题的,故答案为:举例论证。论证了“书即人,人即书”的道理。
第4题,考查考生“联系生活、迁移拓展”的能力。本考题妙在进一步拓展文本,让读者思想产生迁移,结合课标要求的必读名著及其他优秀作品,给考生以充分的发挥空间。答题时围绕的中心话题是读书人能和写书人跨越时空进行交流,长知识,更是学做人。交流的主要内容是自己具体的读书经历,感受要紧扣话题中心,表述要简洁清楚。答案示例:我读吴承恩的《西游记》,读出了吴承恩,读出了他济世救民的菩萨心肠,也读出了他对黑暗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专项演练
人到无求品自高
金庸
①以前,有很多人问我最喜欢哪些历史人物,如果让我选,我最想当哪个历史人物。其实中国历史上最舒服的人就是乾隆皇帝,他一生下来就是皇帝人选,也没皇位争夺问题,一生舒舒服服当个太平皇帝,还为中国扩张了很大的版图,享受荣华富贵至死,他的人生算是很圆满的。
②在希腊神话中有三个女神:希腊主神的妻子朱诺、雅典城的守护神雅典娜和爱神维纳斯。她们三个一向自认为最美,争执不休之下便请特洛伊城的王子评定谁最美丽。在评定前,三位女神分别去贿赂特洛伊王子,朱诺许诺要给王子全世界最多的金子和财富;雅典娜要给他全世界无人能及的智慧,让他成为最聪明的人;维纳斯则说可以给他全世界最美的女人。特洛伊王子心想,我已经是个国王,财富不少,而当个聪明人又能干什么?所以决定把金苹果给维纳斯,希望得到全世界最美的女人。最后他得到了海伦,而希腊人为了得到美人海伦去攻打特洛伊城。
③如果用这个问题问每一个人,你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想选财富或聪明的不在少数。如果你问我究竟想当哪种人,我希望自己有很高的智慧,可以解决人生的很多问题。
④哲学家归纳人生,最后总会发现人生其实很痛苦,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释迦牟尼讲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佛家还提到“怨憎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老是如影随形跟在旁边,分也分不了,这是一种痛苦;还有“爱别离”,和自己亲密的人分离也是痛苦;还有“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最后总是得不到,想研究某种学问老是弄不懂,想考大学却考不进去,想做生意赚一笔钱却始终赚不到,想发展得很好却一直不成功……总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求不得,因为求不得而有痛苦。
⑤对于以上的问题,佛家解决的方法是“得智慧”。得智慧后看破了人生之痛苦无可避免,这些痛苦的事情就能解决。智慧与聪明不同,聪明可以解决小问题,智慧却能解决大问题,如果实在求不得就不要求,不求就没有痛苦。中国人讲“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如果不执著追求一件东西,人品自然会高尚,想争取自然要委屈自己,到了什么都不追求的境界,人也就变得清高、逍遥自在了。但要达到这种境界,仍要有很高的智慧。
⑥曾有人问我想当历史上的哪两个人?我说想当范蠡和张良这两个聪明人。因为他们建立了很大的功业,但后来功成身退,不贪财,也没做什么大官,带着漂亮老婆逍遥自在,这种人很难得。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9年第6期)
1.词语品析。文中加点的字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思路提示:从几个程度副词所起的作用入手。
2.文意把握。请阅读全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
思路提示: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文题即论点,而本题应从“文中”二字入手。
3.文体知识。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联系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思路提示:分析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本文叙述了乾隆皇帝的人生、希腊三女神的许诺、哲学家的归纳人生以及佛家对人生的认识,最后还提到范蠡和张良的选择,可以从作者变化的选材中去理解论证方法。
4.迁移拓展。请结合第⑥自然段的文字,从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列举一例,给予简单叙述与评价。
思路提示:结合选文,文章第⑥自然段的文字是从正面证明论点的,故人物事例也应如此。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叶倾城
①学者谢泳在研究西南联大的时候注意到,当时同班的学生,后来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机遇上:“是机遇影响了才能,不是有才能就能得到机遇。有才能没有机遇,才能慢慢就没有了;而有机遇,没有才能慢慢也会发展出才能,获得成功。”
②同学少年的日子,大家都是纤纤小树,生长在同一片苗圃里。而后,大家渐渐分散到人生的大森林里,有些不幸落在低洼,有些却有缘栽种在山顶;有些栽在沃野中,有些留在沙土上。种在山顶的,比周遭的林木都高出一截,于是,更多的阳光照在它身上,春天的第一场雨也都给了它。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没错。狂风暴雨季节,它在风中凌乱,断了一地的枝丫。但,一年能有几次摧折之风?平常日子里,风把它的花粉传播,蜜蜂蝴蝶都飞来;借助风势,它的种子传播天下。而随着它越长越大,成为参天大树,小小的风对于它,连摧折都无能为力了。它得到的越多,其他树就得到越少——资源,不过就是一碗饭,你多吃一口,其他人就饿着。
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还没有两棵树之间来的大,毕竟人家还可能不同科不同纲不同属,而我们,都是人科人属智人种。所以,能流传千古的名言,普通人也说得出来;伟大的、撼动世界的发明,多是人曾心念一转间想到的。区别何在?不是说了什么,也不一定是谁说的,往往只取决于,你在什么位置上,风帮不帮你忙。
⑤就像如果树会说话,森林里也有窃窃私语,最矮的灌木丛,满腹心事只能说给小草听——小草可能还似听非听。而百年红松,才有资格发出松吟,好风凭借力,松涛入你梦。
⑥你要当灌木还是红松?想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还是笑傲风云?你是愿意湮没人海,默默无闻,还是成为参天大树,活出人生的丰盛美好?
⑦一切,都是人类自愿的选择。
(选自《格言》2019年第7期,有删改)
1.结构梳理。仔细阅读第②自然段,联系前文,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再举一例。
思路提示:补充的句子首先应在修辞的运用上,与前一句保持一致;在句子的结构上,也要保持相似。
2.文意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思路提示:本文的中心论点没有直接表达出来,需要你从第①自然段学者谢泳的话中筛选关键词,然后结合全文归纳。
3.文体知识。文章的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思路提示:第②自然段的论证方法很容易理解,关键在于能否把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说清楚。
4.迁移拓展。下面列举了几则格言,请运用本文的论证技法,任选一句从反面立论,并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万事开头难。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③大器晚成。
思路提示:本题借鉴文章的立意技法,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答题时需要确定自己的观点,并围绕其作简要论证。
参考答案:
《人到无求品自高》
1.不能删去。这几个程度副词,它们都强调了这一段的中心:“总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求不得,因为求不得而有痛苦。”2.一个人如果不执著追求一件东西,人品自然会高尚,到了什么都不追求的境界,人也就变得清高、逍遥自在了。3.本文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从反面列举事实论据,阐述“有求”的痛苦,后从佛家“得智慧”的角度阐述“无求”才是真智慧,人品自然会高尚的道理。4.示例略。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1.示例:种在沃野上的,比别的树木都粗大一倍,于是,更多的养料被它吸收,更多的空间被它牢牢占有。2.只有拥有机遇,才能发展才能,获得成功。3.比喻论证。第②节用树木的生活环境不同,成长的结果也不同,来论证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成长的结果必然也不同。4.示例:万事开头易。什么事情一开始都是比较简单、容易的,比如做事、学习都是如此。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就好像我们上学,从小学到大学,知识体系越来越庞大复杂。所以,做事以及学习时,我们都要充满兴趣,保持信心,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地把事情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