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10-06 16:28
一、语文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语文无非是背与悟罢了。第一个字好理解得多。读,然后记住,然后背下来。对于悟的理解便是:背得多了,便自然而然地悟了。
然而悟从何而来?谁都懂得强调:语文积累的基础,在于阅读。
没有阅读积累,何谈悟之源。
二、阅读的根源
蔡梦老师总说:自己读的书很少。很多人以为是蔡梦老师谦虚,其实是她读得深而精,只有读透了,才算是读一本书。
按蔡梦老师的说法,大学以前,她读的书只有三类:第一是科学读物,让想像力能有足够的空间;第二是史书及评论,人们说读一本好书是与一位大家对话,那读一本史书则可以与几百位历史名人进行交流;第三则是名著。
读好书读名著,将所读的文字化作你想要的,读成自己的,这本书才算读过了,才算读懂了。读的多了以后,就有了自己的阅读标杆和思考方式,那再去读其他的书,就有判断的标准。
而从这些书中沉淀下来的,就是语文素养。
三、所谓“套路”
然而,套路花十分钟可以弄透彻,花一个月可以练熟练。
但是真正的关键,却在于怎样看清楚表现手法,如何将诗词翻译得既准确且美丽,如何与诗人感情共鸣,怎样与作者对话提炼出关键词;作文的中心论点如何才能有深度,每段的中心句怎样写得简洁隽永又鞭辟入里?
这些,都是需要长期的积累,而不是短短的套路。这犹如汪洋大海的语文素养,才是蔡梦老师所走的道路,也是如今她拥有的上百本书籍阅读所证明的成果。
四、考纲变化的影响
谈语文,怎样都避不开考纲的变动。如果说2019,2019年考纲的主要变动在于作文,那么2019年则向阅读动了大刀。
“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原来的选考变为必考。”
“古诗文阅读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考纲的变化,无疑是对阅读积累有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语文不是只争一朝一夕能成功的事物。一个问题如果只是在脑子里面过一遍很简单,想想要讲清楚就需要花些时间了,想要进行验证只怕是要花上数年或是数十年时间。
因此,未来的语文考试,终将不可避免地回到语文素养的沉淀。
五、如何去阅读——“精读、泛读、跳读”
读书的方法向来是因人而异的,但好的方法总是共通的。
蔡梦老师建议,拿到一本陌生的书,先用三点阅读法,就是开头一点,中间一点,结尾一点。在读的过程中,让书中的线索与世界与脑海中为其构建的线索与世界反复对比修正。觉得有意思再去从头到尾地阅读,通篇的架构了解了以后,如果觉得这本书仍然有意义,再去第三次读第四次读,这时就是抓细节的精读了。
“跳读”构建整体框架;“通读”填充基本细节;“精读”描绘精细纹理。
六、为什么愿意阅读
语文学习的兴趣从哪里来?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来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是语文。
因而现在蔡梦老师来到了卓越大语文,做这样一个阅读兴趣的播种人。讲解典故,尽其所能使阅读变得有趣而容易令人记住,抛出自己的观点让他们思考。
只有孩子们思考过了,甚至交流过了,才会对阅读有兴趣。有了兴趣便看得多,然后练得多,这就第一次有“悟”了,悟之后再去理解和表达就容易了,便再次得到赞许,这便有了良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