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0-03-14 11:43
(一)、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根据一定的目的进行的有组织有比较的持久的知觉;观察是以感知过程为基础,但是它已经带有“思维的色彩”,是感知觉的最高形式,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就是在有目的、有组织、有思维参与的感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固的认识能力,是智能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认知心理学把观察能力的低下称之为认知能力的一种缺陷(混乱扫视知觉)它的丧现就是:对客体的知觉不详细,不明确,不敏锐,界线模糊,不能发现事物的独特性。知觉活动缺乏目的性、精确性和知觉广度。
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智力活动的水平。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特别强调人的观察能力,他在实验室的墙上刻着几个醒目的大字:“观察,观察,再观察。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超过中等水平的人们”。儿童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业成绩的优劣。前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根据他对学习落后学生的长期研究后发现,后进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能力差,不会发现知识间的特点和联系,因此,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就差。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下列的品质和特点:①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②观察具有顺序性、条理性。③观察具有理解性,即善于发现某种事物的特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④观察具有敏锐性,善于发现一般人所不易发现的或容易忽略的东西,独具慧眼,明察秋毫。
观察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知觉活动,并带有思维的色彩,观察过程与记忆、既括分类、思维推理、空间知觉等各方面的认知过程是结合在一起的。是很难截然分开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到各种基本方法的设计中。我们在学具教学法的分类体系中,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方法与记忆能力培养方法合在一起,主要是考虑学生需要先将各种画面的组合规律观察出来,然后才能够运用组合规则使用记忆方法,将内部的心理过程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展现出来。
(二)、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学生观察记忆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理解性、顺序生、条理性等几个方面。
1.观察目的性的发展
观察的目的性一般出现在4周岁左右,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在—项关于学生观察的研究中,将学生观察的月的性分成了三级水平。一级: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遇到困难和干扰也能坚持。二级:能够有目的地观察,但遇到困难和干扰不能克服,不愿坚持。三级:不能根据任务有日的地观察。在这项测查中,各年龄学生能达到一级水平的百分比为:3岁为0,4岁为2%,5岁为22%,6岁为24%。
前苏联阿格诺索娃在测查中,让学生观察儿童滑冰的画面。冰面上有一只手套,要求学生找出丢掉了手套的滑冰者。学生必须对图画中每一个滑冰者的手部进行仔细的观察,以寻找失主。结果表明,大部分小班学生不能接受观察任务,即使接受了任务,在观察的中途又忘记了目的,而去看图画中一些无关的细节,从中班开始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
2.观察的持续性的发展
在上述的阿格诺索娃的测查实验中,各年龄学生观察图画的平均持续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3—4岁学生观察的时间平均为6分钟8秒,5岁为7分钟6秒,6岁为12分钟3秒。这表明大班学生是观察持续性发展的快速期。
3.观察的理解性的发展
所谓观察的理解性就是指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概括出事物的特征与事物内在联系。小班学生的观察往往是孤立的、零碎的,还不能把所观察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例如,一幅画是小孩打狗;另一幅画面是狗咬破了小孩的衣服。小班学生常常不能说出这两幅画的关系。处在只是理解图画中个别对象或者个别细节的阶段。而少部分中班学生开始能概括出图画之间的一些简单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所致。
4.观察的顺序性和条理性的发展
观察的顺序性、条理性实际上就是观察方法的运用能力。一般地说,小班、中班学生的观察缺乏顺序性和条理性,往往是以尝试错误的方式进行,并且常常需要依靠手的动作和“自言自语”的参与和调节。大班学生开始出现初步的观察的方法。但是也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教育训练对学生观察的条理性、顺序性的发展起着极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学具操作。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理解性、顺序性和条理性等几个方面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而良好的学具教育训练则会显著地促进发展的进程。
(三)、什么是记忆力
记忆,就是经验的储存、再认和再现。是个有“记”有“忆”的过程。“记”是指识记和保持,即把感知过的事物印在脑子里,巩固地储存好。“忆”就是再认和再现,即把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回忆出来。
记忆可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无一定目的,不需要意志上努力,也没有记忆方法的记忆。有意记忆就是有目的、有方法,有一定意志努力的记忆。人的绝大多数有用的知识都是通过有意记忆获得的。
记忆还可以分成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和动作记忆等。
记忆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说智力是一座工厂,那么记忆就是“原料仓库”,仓库里没有丰富的原料,工厂就无法制造出好的产品,如果把智力比做一座楼房,那么记忆力就是地基,丧失了记忆力,智力活动则无法进行。
人的记忆潜力是巨大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一份报告中说:“若始终好学不倦,那么,您的脑子一生中储藏的各种知识将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里面藏书的50倍。人的记忆能力经过科学的训练会显著提高。记忆能力的改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的改善。神经生物化学家所做的实验表明,经过记忆训练的小白鼠,大脑中有关神经细胞的RNA含量显著增加,其组成成分也有变化。还有一些实验结果表明,经过记忆训练的小白鼠它们的脑皮层中的神经元突触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轴突或树突的数量增加。这些变化心理学家们称之为脑生理的微细结构的改变,并将此推论到人。人经过记忆训练后也可能会产生这种脑的微细结构变化,从“硬件”的方面提高人的记忆能力。第二个是“软件”的改善。这主要是指通过教育、训练活动,引导人们学习使用多 种记忆方法,引导人们对所记忆的知识组织化、结构化,以此促进记忆能力的提高。
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认识的过程是一种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这种编码有的是按信息的物理特征为主,多数表现为“图像记忆”;有的是按语言类别编码,表现为“符号记忆”。在记忆词语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按语义归类,并组合成一定系统。在编码过程中常常将一组信息归并称一个信息组块,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而信息组块是按着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因此,对识记内容进行编码的方法也称规则记忆。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找两个被试者,一个是高超的棋手,另一个是不会下棋的人。心理学家摆出半盘残棋,让两人看了一会后,就用布将棋盘遮住,让他俩回忆棋子的位置,结果是下棋能手把这半盘残棋全部按原样摆了出来,而不会下棋的人记住的棋子和位置却很少。第二次测试,心理学家把棋盘上的棋子无规则地乱摆, 再让两人识记。这次棋手和不会下棋的人记住的数量则相差无几了。这个实验表明:第一次,下棋能手的成绩好,是因为他用的是规则记忆,记忆方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