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09-17 14:17
2018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8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由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熨(yù )帖 晕(yùn)船 友谊(yí) 诘(jí)屈聱牙
B. 殷(yān)红 氛围(fēn) 果脯(pú) 载(zài)歌载舞
C. 应(yīng)届 咯(kǎ)血 掮(qián)客 荷(hè)枪实弹
D. 衡量(liáng) 薅草(hāo) 胡诌(zōu) 推本溯(sù)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高考结束,相当一部分考生要么尽情玩乐,彻底放松;要么情绪暴躁,无所适从。其实,这些都是考后综合征的表现。
B. 诗意的不断消解折射出的是彻骨的悲凉,剩下的只有文人心灵的自我扣问,以及那一份世俗里的无奈与佯狂背后的清醒。
C. 伴随着或激昂或舒缓的音乐,水柱翩翩起舞,时而演绎着东方韵律,时而诠释着西方芭蕾风范……四川眉山音乐喷泉大放异彩,西南地区手屈一指!
D. 我们需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通过内心的修练来抵御世俗的侵袭,从而达到人生的大境界。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叔叔原本已经答应女儿,这个周末带她去公园里玩。结果周末临时有事,作为爸爸的他觉得自己失言,挺对不起女儿的。
B. 当122019年约翰王在与贵族的冲突中失利并被迫签订《自由大宪章》以后,英国从此便确立了“国王也要遵守法律”的原则,既而开创了该国的自由传统。
C. 三伏天火辣辣的阳光丝毫没有秋天的凉意,战士们借助这七月流火的天气,开展高温环境下的爆发力、耐力和作风纪律训练。
D. 如果说石虎早年画作还能看得到模仿的痕迹,现在他完全师心自用。特别是近年佳作,创意迭出,灵心四射,妙趣横生。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最近,烟台大学7位餐厅保洁员以吃学生剩饭的方式,提醒大学生勤俭节约,不要浪费。他们的行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B. 大约两三年前,雾霾、PM2.5 这些词语对老百姓还是新鲜词,而现在防霾、抗霾已经成了年度热词,“雾霾改变生活,防霾不能放松”,已成为雾霾严重地区人们的共识。
C. 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干预市场,但是加大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却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平衡中低收入人群的心态,维护社会公平,还可以增加房源供给,促进住房市场结构合理化。
D. 乡镇公务员虽然在基层工作,和农民打交道,但是他们往往都选择在县城买房、安家,调动工作回县城是许多乡镇公务员内心深处的“希冀”。
5. 选出下列各项中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
②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主动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为民族复兴筹、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③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
④ 譬如,南斯拉夫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发展得比较好的,但铁托没了,那个制度和国家也就都没了
⑤ 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也一度实现快速发展
A.③⑤④①② B.④①⑤③② C.③⑤①④② D.④③⑤①②
6. 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以下待选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两个你熟悉的作品,分别写一则一句话书评,要求能表现该作品的写作特色或揭示其主题。(4分)
示例:
《边城》:一幅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画卷。
待选:《水浒传》《红楼梦》《巴黎圣母院》
⑴《 》:
⑵《 》:
7. 2019年9月,上海市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新版语文课本变“薄”了,其中删除了每个章节后的“古诗诵读”部分。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声骤起,支持声也不少。对新教材删除古诗这种情况,你是怎么认为的?请表明你的一种观点,并阐述理由。(4分)
⑴观点:
⑵理由:
。
8. 根据下面一则新闻的信息要点,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4分)
2019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2月27日下午,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仪式10点开始,在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南京市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和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同时就地默哀1分钟。公祭仪式举行的同时,南京将在北极阁、正觉寺等17处遇难者丛葬地举行各界群众悼念活动;下午举行世界和平法会;傍晚举行为死难者守灵暨烛光祭活动。每年的祭奠仪式将以中国国家最高规格举行,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历史记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
文辞表述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关注的主题。孔子的《论语》曾经指出:“修辞立其诚”。文辞的修饰即属现今的文学形式问题。另一些时候,古代思想家使用的概念是“文”,古代思想家反复阐述的一个强大主题即是,避免过于炫目的文采扰乱人们的心智。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史说来,这种观念始终是否定文学形式的思想资源。
不言而喻,这种观念与诗人热衷的语言推敲存在矛盾。诗来自语言的千锤百炼,诗人以雕琢语言为生。然而,相当多的时候,诗人不得不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披上一副伪装。“极炼如不炼”是中国诗学的一个特殊观点。批评家不反对诗人沉湎于语言炼丹术,他们强调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成熟的语言修饰必须抹消一切斧凿痕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倡导的自然天成无疑更多地赢得了推崇。
当然,诗人不可能彻底放弃文采。文采遭遇的理论对手时常是“道”。文章诗赋曾经被古人喻为“雕虫小技”,所谓“壮夫不为也”。许多古代思想家意识到文采的强大诱惑,“作文害道”是道学家发出的严厉警告。另一种观点似乎缓和一些。一些批评家觉得,没有必要孜孜不倦地琢磨文采,一个强大的主体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自己的话语体系。韩愈的“气盛言宜”包含了不容置疑的主体自信。“气盛言宜”的命题表明,一个充沛的内心不仅思如泉涌,而且雄辩滔滔——语言无疑是主体驱使的工具。
不论真理之源是“道”或者“气”,文辞仅仅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犹如一副等待内容的躯壳,自身无法产生意义。现今看来,“表现论”的语言观念犹如“气盛言宜”命题的现代翻版,浪漫主义文学主张最为适合充当这种语言观念的表演舞台。
在浪漫主义诗人看来,当一个活跃的心灵开始启动的时候,诗人没有理由再为文学形式而苦恼。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表现主义远比浪漫主义走得更远。他提出的命题具有惊世骇俗的风格:“艺术即直觉”。直觉是心灵赋予物质材料的形式。克罗齐承认直觉形式必须诉诸固定的符号,他形象地将这个过程命名为“外射”。尽管如此,克罗齐对于各种固定符号不屑一顾。不管浪漫主义与克罗齐存在多少差异,对于二者共享的主体信念和“表现论”的语言观念说来,文学形式不存在独立的意义。
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的论题之下力图用艺术的名义聚焦主体与语言之间对接的领域。苏珊•朗格的结论是,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换言之,艺术标志了“情感与形式”之间理想的平衡和互证。不存在没有形式的情感,恰如不存在没有情感的形式。
(摘自南帆《文学形式的构成与多边关系》,见《新华文摘》2019年第13期)
9. 下列各项有关“气盛言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气盛言宜”的命题是说没有必要勤奋地琢磨文辞(文学形式),一个强大的主体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B. “气盛言宜”和“极炼如不炼”一样,都讲到了文辞(文学形式)问题,都认为文辞仅仅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C. “气盛言宜”中的“气”与“作文害道”中的“道”一样,都是举足轻重的,是相对于文辞(文学形式)的内容。
D. “气盛言宜”和“艺术即直觉”一样,对于它们来说,文辞(文学形式)自身无法产生意义,或者说不存在独立的意义。
10.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代思想家轻视文学形式,他们反复阐述过分的文采会扰乱人们的心智,这种观念也影响了我国文学批评史对文学形式的看法。
B. 批评家对于诗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语言锤炼是不反对的,只要字斟句酌造就的佳句没有雕琢痕迹,如自然天成。
C. “作文害道”和“气盛言宜”是古代思想家意识到文采的强大诱惑而发出的严厉警告,只是前者比后者缓和一些。
D. 当活跃的心灵开始启动时,诗人没有理由再为文学形式苦恼,这种文学主张最为适合充当“表现论”的语言观念的表演舞台。
11.“郊寒岛瘦”是文学评论家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诗风的评价,“寒”指语言清寒枯槁,“瘦”指语言孤峭瘦硬。结合文本观点,这种评价是肯定还是否定,为什么?(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谁偷走了夜里的黑
王开岭
1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的夜?
儿时是有的。
从何时起?夜变得浅薄,没了厚度和深意,犹如墨被稀释。
在大自然的原始配置中,夜天经地义是黑的,黑了亿万年。即使有了人类的火把,夜还是黑的,底蕴和本质还是黑的。
现代人的“黑”,却只好求助于厚厚窗帘了,人工围出一角来。
2
昼夜轮值,黑白往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乃自然之道、人生正解。
夜,是上天之手撒下的一块布,一座氤氲的罩体,其功能即覆护万物、取缔喧哗、纳藏浮尘,犹若海绵吸水、收杂入屉。无夜,谁来叫停芸众的熙攘纷扰和劳顿之苦?何以平息白昼的手舞足蹈与嘈沸之亢?夜,还和精神的营养素——“寂”“定”“谧”相通,“夜深人静”意思是:夜深,心方静远……而这一切,须靠结结实实的“黑”来完成:无黑,则万物败露,星月萎殆;无黑则无隐,无隐则无宁。
所以我一直觉得,黑,不仅是夜之色相,更是夜的价值核心。
黑,是夜的光华,是夜的能量,是夜的灵魂,也是夜的尊严。
“不夜城”,绝对是个贬义词。等于把夜的独立性给废黜了,把星空给挤兑和欺负了。它侵略了夜,丑化了夜,羞辱了夜,仿佛闯到人家床前掀被子。
将白昼肆意加长,将黑夜胡乱点燃,是一场美学暴乱,一场自然事故。黑白失调,糟蹋了两样好东西。
往实了说,这既伤耗能源,又损害生理。我一直纳闷为何现代鸡发育那么快?真相是:笼舍全天照明,鸡无法睡觉,于是拼命吃。见光吃食,乃鸡的秉性,人识破了这点,故取缔了黑,令其不舍昼夜地膨胀身子。它们没有童年,没有青春,只有起点和终点。这些一声不吭、无一日之宁的鸡,毕其一生,连一次黑夜都没体会,连鸣都没打过。
无黑,对人体的折磨更大,可谓痛不欲生。据说逼供多用此法,不打不骂,只用大灯泡照你,一两日挺过去,第三天,你会哭喊着哀求睡一会儿,哪怕随后拉出去枪毙。 3
成年后,我只遇上一回真正的夜。
那年,游武夷山,夜半,饥饿来了,去一条僻静的江边寻夜宵。吃到一半,突然一片漆黑,断电了。
等骚动过去,我猛然意识到:它来了,真正的夜来了。
亿万年前的夜,秦汉的夜,魏晋的夜,唐宋的夜……来了。
此时此刻,我和一个古人面对的一模一样?山河依旧?草木依旧?虫鸣依旧?
是,应该是。那种弥漫天地、不含杂质、水墨淋漓的黑,乃我前所未遇。
星月也恢复了古意,又亮又大,神采奕奕。还有脚下那条江,初来时并未听到哗哗的流淌,此刻,它让我顿悟了什么叫“川流不息”,什么叫“逝者如斯”……
我被带入了一幅古画,成了其中一员,成了高山流水的一部分。
4
夜的美德还在于,其遮蔽性给人生营造了一种社会文化:个体感和隐私性。
如果说,白昼之人,不得不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下演绎集体生活模式,那么,黑——则让人生从“广场状态”移入角落状态,夜——成了除住宅空间外更辽阔的私生活舞台。所以,“夜生活”即同义于“私生活”。
我向来觉得,生活的本质即私生活,私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白天,人属于人群,不属于自我,正是夜,让世界还原成一个个私人领地和精神单元,正是黑的降临,才预示着生活帏幕的拉开。
但棘手的是:现代之夜的“黑”,明显减量了,不足值了。
现代生活和城市发展的一个趋向是:愈发的白昼化,愈发的广场性。风靡各地的“灯光工程”、“不夜工程”,无孔不入的摄像头,即为例证。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一点不厌光,相反,我深爱星月之华、烛火之灿。
我厌倦的是“白夜城市”“不夜工程”,它恶意篡改了大自然的逻辑和黑白之比,将悦目变成了刺眼。
对“黑”的偏见和驱逐,这个时代有点蠢。
我觉得,人类应干好两件事——
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
同属文明,一样伟大。
(本文收入《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和消逝的美》,有删改)
12. 文章以“谁偷走了夜里的黑”为题有何好处?(3分)
13. 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4分)
14. 本文写作上最大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 文章写了黑夜之黑的许多积极作用,请你另写一种,并说明理由。(4分)
16.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9分)
蚕说
(宋)宋庠
里有织妇,蓍簪葛帔,颜色憔悴,喟然而让于蚕曰:“余工女也,惟化治丝?①是司,惟服勤组?②是力,世受蚕事,以蕃天财。尔之未生,余则浴而种以俟;尔之既育,余则饬其器以祗事;尔食有节,余则采柔桑以荐焉;尔处不?③,余则弭温室以养焉;尔惟有神,余则蠲其祀而未尝黩也;尔惟欲茧,余则趣其时而不敢慢也;尔欲显素丝之洁,余则具缲盆泽器以奉之;尔欲利布幅之德,余则操鸣机密杼以成之。春夏之勤,发蓬不及膏;秋冬之织,手胝无所代。余之于子可谓殚其力矣!”
“今天下文绣被墙屋,余卒岁无褐;缇帛婴犬马,余终身恤纬。宁我未究其术,将尔忘力于我耶?”
蚕应之曰:“嘻!余虽微生,亦禀元气;上符龙精,下同马类。尝在上世,寝皮食肉;未知为冠冕衣裳之等也,未知御雪霜风雨之具也。当斯之时,余得与蠕动之俦,相忘于生生之域;蠢然无见豢之乐,熙然无就烹之苦。自大道既隐,圣人成能,先蚕氏利我之生,蕃我以术,因丝以代毳,因帛以易韦;幼者不寒,老者不病:自是民患弭而余生残矣!”
“秦汉以下本摇末荡树奢靡以广君欲开利涂以穷民力云锦雾?之巧岁变霜纨冰绡之名日出亲桑之礼颓于上灾身之服流于下。倡人孽妾被后饰而内闲中者以千计,桀民大贾僭君服以游天下者非百数;一室御绩而千屋垂缯,十人漂絮而万夫挟纩:虽使蚕被于野、茧盈于车,朝收暮成,犹不能给;况役少以奉众,破实而为华哉!方且规规然重商人衣丝之条,罢齐官贡服之织;衣弋绨④以示俭,袭大练而去华:是犹捧?堙尾闾之深,覆杯救昆冈之烈,波惊风动,谁能御之?由斯而谈,则余之功非欲厚啬声以侈物化,势使然也。二者交坠于道,奚独怒我哉?且古姜?、太姒皆执子之勤,今欲以一己之劳而让我,过矣。”
于是织妇不能诘,而终身寒云。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解:①?(xǐ):麻。②组?(xún):丝带。③?(hùn):忧患,扰乱。④弋绨(tí):黑色的粗绸。弋,通“?”,黑色。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喟然而让于蚕曰 让:责备
B. 余则采柔桑以荐焉 荐:进献,供奉
C. 缇帛婴犬马,余终身恤纬 婴:缠绕
D. 余则趣其时而不敢慢也 趣:取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尔之未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余之于子可谓殚其力矣 不拘于时,学于余
C. 余则具缲盆泽器以奉之 敛赀财以送其行
D. 因丝以代毳,因帛以易韦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19.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织妇感叹命运悲惨,别人用华美的丝织品装饰房屋,而自己到死都没有粗布衣服穿。
B. 本文采用问答式,以织女让蚕为起,蚕大不以为然,进而博论历史,由情入理,层层剥开,最后推出主旨。
C. 在语言上,这篇散文辞藻华丽,多用骈偶句式,极力铺叙,夸张烘托手法也多有出现。
D. 文中,蚕和织妇可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以自己的痛苦换来了他人的欢乐,表面上写蚕,实际上是写织妇,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
2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秦汉以下本摇末荡树奢靡以广君欲开利涂以穷民力云锦雾?之巧岁变霜纨冰绡之名日出亲桑之礼颓于上灾身之服流于下
2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余工女也,惟化治丝?是司,惟服勤组?是力(4分)
⑵二者交坠于道,奚独怒我哉?(3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7分)
秋 来
(唐)李贺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①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②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注解:①络纬:蟋蟀。②香魂:指前代诗人的魂魄。
22. 这首诗的环境写了秋风、秋夜、 和秋坟,营造了阴森凄冷的意境,抒发 之情。(2分)
23. 李贺,一生失意和落魄,世称诗鬼,想象丰富奇特,笔法诡谲多姿。请结合第三联分析诗中是怎样表现这种风格的?(5分)
(三)古诗文默写。(8分)
2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⑴ 君子曰: 。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⑵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李白《蜀道难》)
⑶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年,望中犹记,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⑷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 ,形容枯槁。 (《楚辞•渔父》)
⑸ 锲而舍之, ;锲而不舍, 。 (荀子《劝学》)
⑹ __________________,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_____________。(欧阳修《秋声赋》)
四、作文(60分)
25.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新约全书》中说:“给予比接受更为有福。”德国精神病学家弗洛姆也说:“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可台湾作家林文月说:“一个人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关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给予和接受同样都是需要宽大的胸怀的。”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受?结合你的所思所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答案:C。 A.友谊(yì) B.果脯(fǔ) D.胡诌(zhōu)
2. 答案:A。 B.叩问 C.首屈一指 D.修炼
3. 答案:B。 A.应为“食言”。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失言:无意中说出不该说的话。C.七月流火:天气逐渐凉爽起来。常误用为天气炎热。D.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4. 答案:D。A.动宾搭配不当,应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关注”;B.主客颠倒,应改为“这些词语对于老百姓来说”;C.语序不当,复句“不仅……还……”的分句内容互换。
5. 答案:C。
6.(4分)答案示例:
《巴黎圣母院》:一个展示美、丑、善、恶的大舞台。
《水浒传》:一曲英雄好汉的忠义悲曲。
《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的登峰造极之作(或:一群纯真女儿的悲歌)。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评论能写出作品写作特色或主题即可,参考答案仅作参考。
7.(4分)参考答案⑴观点:我反对新教材删除古诗这种情况。
参考理由:古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极好的文学样式;删除这些古诗是学生传承中华文明和学习文学的一大损失。
⑵观点:我支持新教材删除古诗这种情况。
参考理由:是减负措施,可以让重压下的小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巩固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者进行一些兴趣活动的拓展;再说这些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难以激起学生共鸣。
评分标准:反对或赞成,言之成理即可;观点鲜明1分,理由充分(从作品本身、时代、学生角度考虑)2分,语言通畅1分。
8.(4分)参考示例:我国首次国家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评分标准:“我国”1分,“首次”1分,“国家公祭”1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1分,超过规定字数1个扣1分,最多扣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一)(9分)
9. B。说“‘极炼如不炼’认为文辞无足轻重”错,“极炼如不炼”强调语言修饰要如自然天成,无斧凿痕迹。
10. C。一少“似乎”一词,二“前者”与“后者”要前后调换。
11. 否定(1分)。文学评论家强调语言形式锤炼必须流畅自然,没有痕迹(1分),而“郊寒岛瘦”的风格遣词造句上斧凿痕迹浓,缺少自然天成之味(1分)。
(二)(20分)
12.(3分)①用问句作为题目,提出问题,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②“偷走”这一词语,定下了文章批判的情感基调。
③题目体现了作者对现代社会破坏原配世界的美的批判,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每点1分)
13.(4分)赏析:运用比喻手法(1分)。把夜比喻为布、罩体(1分),把夜的功能比喻为海绵吸水(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夜黑的核心价值、正能量(1分)。
14.(4分)对比写法(1分)。作者把现代之夜的无“黑”与原配世界夜的“黑”进行对比(1分),强调突出了原配世界的黑白协调、自然美好(1分),批判了人类对自然美的破坏行为(1分)。
15.(4分)示例:
作用:黑夜,可以创造出一种公平公正。(2分)
理由:因为黑夜里什么光辉人物都黯淡了。这些所谓厉害人物在白天里给广大普通人物造成的种种威压,被夜里的黑纳藏取缔,普通人的心灵得到覆护。(2分)
(如答文中已写的作用,如:黑夜给人宁静,覆护万物,使物和人回归本真,给人生营造了个体感和隐私性,则不能得分。)
16.(5分)①本文揭示了现代人类对原配世界的美的破坏行为,呼吁遵循自然规律,保护原配世界的美。
②示例: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眼前利益,对地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自然物种的灭绝性猎杀、对自然规律的任意改变等,都是对自然的破坏。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万物和谐共处,事事不可过分,否则最终遭殃的必是人类自身。(结合主题,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
(每点2分。语言流畅1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19分)
1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趣”是“趋”之意。
18.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两个“以”都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可译为“来”
A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 B介词,对于介词,表被动
D介词,依靠、凭借介词,趁机
19.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卒岁”应解释为“一年到头,整年”,而不是“死”的意思。
20. 答案:秦汉以下/本摇末荡/树奢靡以广君欲/开利涂以穷民力/云锦雾?之巧岁变/霜纨冰绡之名日出/亲桑之礼颓于上/灾身之服流于下
解析:断句时应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再依据对上下文的理解破解难点。
评分细则:断对1处不给分,断对2、3处给1分,断对4、5处给2分,断对6、7处给3分;断错1处不扣分,断错2、3处扣1分,断错4、5处扣2分,断错6、7处扣3分,扣完为止。
21. 答案:⑴我是(一个)织妇,只负责用丝麻来纺织,只尽力从事纺织丝带(的事情)。
评分细则:判断句1分,宾语前置句1分,“司”翻译成“掌管”“主管”“负责”等1分,大意1分。
⑵这二者交相横行于世上,为什么单单迁怒于我呢?(注意“交坠”“ 道”“ 怒”的翻译)
评分细则:翻译时尽量以直译为主,要关注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强调字字落实,力求表达通顺。
(二)(7分)
22.(2分)秋雨 怀才不遇(1空1分)
23.(5分)①习惯上以“肠回”、“肠断”表示悲痛欲绝的感情,李贺采用“肠直”的说法,说愁思萦绕心头,把纡曲百结的心肠牵直,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思的深重、强烈。②凭吊之事只见于生者之于死者,他却反过来说鬼魂前来凭吊自己这个不幸的生者,形象地写出人世间无人赏识的郁愤之情。(1点2分,语言通畅1分)
(三)(8分)
24.(8分)
⑴学不可以已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⑶赢得仓皇北顾 烽火扬州路
⑷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⑸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⑹是谓天地之义气 春生秋实
评分细则:每空1分,每空有错不得分。
四、作文(60分)
25.(60分)
本文来源于,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更多内容请点击:小学语文基础知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