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09-13 16:21
陈汉春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部说理散文,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记录了孔子的许多名言,反映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语言简短,片段成文,对话工稳典雅而又活泼生趣,这是记叙文写作的好范文。
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言众弟子“侍坐”,人物活动场景一言明了,不蔓不枝,单刀直入。为何我们学生的作文不铺垫不渲染,没有“题记”就不能进入正题呢?“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老师循循善诱学生积极发言,畅谈自己的梦想。一句平白的话语,不写衣着,不着神态气质,德硕望重的老师形象却跃然纸上,这就是人物描写的工笔手法,为什么我们学生的作文中描写人物时一定要从头包装到脚?这是文言教学,也是写作课,学生已经从单调枯燥的疏通文字和分析思想中跳脱了出来。
冉有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先言“方六七十”,又改口“如五六十”,地盘越来越小,这是他意识到了夫子哂子路的缘由,慌忙改口,以示谦虚,这是细节描写。
鲁迅有一句话:“窗外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大家公认是好语言,因为表达了情绪。什么情绪?一种寂寞、无聊、苦闷、无奈的情绪。鲁迅作品中典型的细节很多,如血馒头的细节、如阿Q临死画圆圈的细节。
巴金有一篇散文《坚强战士》,写一个战士负伤后爬回自己阵地的故事。爬了七天七夜。全部是短句子,全部用句号。(注意,标点符号是文学语言的一部分,它在搭配过程中起着极大作用。)这样写着:“他抬起头来,天边有了星星。他抬了一下右手。他又蹬了一下左腿。他向前爬了一下。”这样的短句和句号,表达了他当时负伤的严重和爬动的艰难。如果改成长句,换用逗号,“他抬起头来,天边有星星,他又抬了一下右手,又蹬了一下左腿,向前爬了一下。”这是训练场上的标准动作,一个身负重伤的战士,三下五除二,就爬回了阵地,敌人的子弹追也追不上,遑论艰难与困苦!这些语言,没有华丽之词,都是口语,文字的搭配传达出了情绪。
后来,公西华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一个比一个谦虚,你看不到人物的神态动作,但透过文字,你分明能看到一个衣袂整齐、应答得体的谦谦君子。作品要写得混沌,不是文字的混沌,是含义的混沌。越是平白如话的文字越能表现混沌的意象,作品反映的维度越大。这又教会了学生如何抓住细节来描摹人物的方法,“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好例子往往比刻板的讲道理效果要好很多,精彩的细节刻画出的人物常常“颜值”最高。
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弹瑟的声音渐稀渐弱,最后戛然而止,轻轻搁置好素雅的琴瑟,曾皙才正襟危坐于榻上,款款回答老师的问话。这里有动与静、声音和动作,有场景,是渲染,也是烘托,更是点与面的结合。你可以学到春秋笔法,也可以学到话本小说的铺排笔法,也可以锻炼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场景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你可以变换成一种诗词的形式:
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起承转合,太平景象,学生或吟或诵,情味悠长,诗意盎然。
活泼一点,这样翻译:
二月过,三月三,穿上新缝的大布衫,大的大,小的小,同到南河洗个澡。洗罢澡,乘晚凉,回来唱段《山坡羊》。既是歌谣,也有志趣,一阕《山坡羊》,道出了孔子一生奔波的疲累和大道难行的无奈。丰富的情感,自然质朴形象的语言,鲜明的艺术风格,谁说这不是文章写作的要旨?学生“心有戚戚焉”也非遥不可及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