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探源工程实证中华大地五千年文明

逍遥学能  2018-09-13 15:31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以及两位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一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世界性的课题,历来为国际学术界所关注。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在世界文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关于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问题,中国学术界还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认识。

  在这种大背景下,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正式提出,2001年至2003年,开展预研究,2004年至2019年,探源工程由科技部批复,国家文物局负责组织,依托“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9年完成结项。

  五千年文明找到考古实证

  经过2019年的努力,探源工程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

  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等都邑性遗址是研究重点。在持续多年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后,这些都邑性遗址均取得了重要成果,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证据。

  王巍介绍,在浙江北部的良渚遗址发现了建于距今约5000年前的古城,包括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以及面积达800万平方米、相当于20个天安门广场面积的外城;城墙长1800米、宽1500米,墙基宽40到60米。由于古城建于一片沼泽之上,为了防止北边山洪对城的侵害,在建城之前修了一个长3.5公里,宽十几米、高数米的巨型水利工程。良渚遗址中的工程量相当巨大,根据考古发现的情况初步估算,总计1200万立方米。以当时的生产力,“这样的工程量即使动用1万个劳动力也需要2019年甚至更长时间。能组织这么大规模的人力来进行如此庞大的工程,如果仅仅是一个部落或者一个联盟是不可想象的,应该是动员了相当广阔地方的人力。”王巍说。

  中原地区也发现了相似情况。在山西陶寺遗址,发现了修建于距今4300年前、面积达28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城内已有严格的功能分区,有宫殿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一般居民区和墓葬区。陕西石峁古城由皇城、内城和外城构成,总面积达400万平方米。这座古城是用石块在丘陵之上垒筑而成,皇城的城墙高达9米,外城的城门建有雄伟高大的垛楼。

  这几座都城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不同阶层的建筑和墓葬都体现出十分显著的贫富贵贱分化。在城内,权贵阶层的居所往往建在远离一般居住区的高台上,或者建在像历代皇宫那样用围墙隔绝周围的宫城中。贵族的建筑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制作考究。从这几方面可以说,当时社会已出现严重的阶级分化,出现了最高统治者??王。正如王巍所说:“当时的社会整体上虽然还没有形成王朝,但是已经进入到王朝之前的古国文明阶段。”

  赵辉介绍,探源工程最近十来年最新的发现表明,尽管中国文明的起源、早期形成和发展过程相对独立,但在古国时代的晚期,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于中亚地区的麦类作物,黄牛、绵羊、山羊等家畜品种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进入;而且,其中一部分很快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比如冶铸技术,形成了具有我们自己特点的技术体系”。

  关强说:“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就是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所以,我们才能特别自豪地说,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5000年来我们都没有断过。”

  教育之光传递文化自信

  值得关注的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丰硕成果也将出现在全国中小学生的教科书上。

  从重新绘制的“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到良渚遗址发现的巨型拦洪坝、古城和显示墓主人身份的精美玉器等随葬品,亿万青少年将通过课本的呈现、老师的讲述体悟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旺盛生命力。

  记者了解到,教育部制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进教材工作方案,组织统编《历史》和大学《考古学概论》等大中小学相关教材编写组认真学习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及价值,并与现行教材内容进行比对。目前,初中统编历史教材的修改方案已经确定,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和高校《考古学概论》则正在编写修订中。

  在已确定的修改方案中,增补哪些内容,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以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为例,申继亮介绍,其修改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根据工程新成果,增补石峁文化、屈家岭文化、宝墩遗址等过去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二是对原有表述进一步细化,比如细化在良渚遗址中发现的大型水坝、古城遗址等内容;三是更新一批图表,修改补充原来遗址图里没有的,并采用部分新考古照片。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上述调整均遵循3个原则:更加强调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加突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注意补充工程的考古发现。

  比如,除半坡遗址、良渚遗址、陶寺遗址外,教材还增加东胡林遗址、上山遗址、红山遗址、贾湖遗址等8处遗址,重新绘制“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更全面呈现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明遗址分布。

  再比如,针对原始农耕的讲授,教材先概述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时间、地域分布、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以及世界地位,后列举浙江浦江上山、河南舞阳贾湖、内蒙古赤峰兴隆洼等原始农耕遗址,通过系统讲授原始农业的发展,明确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稻、粟和黍等多种栽培植物的起源地。

  来源:光明日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二历史必修4知识点总结
下一篇:如何让历史教学“鲜活”起来

逍遥学能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探源工程实证中华大地五千年文明】相关文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探源工程实证中华大地五千年文明】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