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09-08 14:32
【导语】不管此时的你是学霸级别还是学渣分子,不管此时的你成功还是失意,不管此时的你迷茫还是有方向,请你认识自己,好好爱自己。再怎么羡慕别人的钱包,身份,地位。那都不是自己的。收起你的伪装愚昧,好好地做自己,记住自己在糟糕也是自己,请善待自己。逍遥右脑为你整理了《高二历史复习必修二知识点》,学习路上,逍遥右脑为你加油!
【一】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5、官营手工业进:官府统一经营,明代中期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工艺高超)地位。产品不进入市场,采取强制工匠劳动。
6、私营手工业:为了牟利,私人创办,明中期之后占主导地位,并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7、家庭手工业:由小农经济决定了其主体(女织,人们生活用品主要来源)地位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产生、发展
1.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2.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3.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4.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草市兴盛。
5.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6.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②广泛使用白银,货币经济(由于朝廷要求农民把粮食换成钱,用钱交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糖、棉花、茶)的商品化(人们把农产品拿到市场去买,变成商品这个过程)。⑤形成大商帮。
(二)城市的繁荣:
1、周到唐代: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三)重农抑商
1、原因:根本原因:古代生产力低下,需要大量劳动力耕种。直接原因:商人不稳定的流动性
2、产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演变:
(1)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
(2)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广州十三行)
4、评价:
(1)战国秦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
(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
1、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商业:广泛使用白银,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评价: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有量无质,技术含量低)
(二)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征:1、机户(拥有生产资料,为了致富)2、机工(没钱,只能劳动)3、自由雇佣4、分工明确,生产力强
3、概况:(1)苏州:纺织业。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2)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3)农业生产领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的原因: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封建*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二】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贸易区
(1)*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③影响:三国间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