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的学法指导
逍遥学能 2018-09-06 12:32
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人们的生活、实践、生产劳动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更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用的方法,把“纸上谈兵”变成“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这句话在教育学中运用甚广,被引申为:教人知识,不如教人学会得到知识的方法。因为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很难形成长时记忆,容易遗忘和混淆,而学习方法的掌握则有助于学生自主探求知识与思维拓展,这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之一。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及时改变教学思路,以传授学习方法作为地理学科的授课重点,一改“填鸭式”“被动式”的传统教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高效学习、掌握重点并能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实践性。那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学生的视角入手,从学习的三个阶段,即打好基础、掌握方法、练习实际展开讨论,浅析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更高效可行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夯实基础,有效提高地理应用水平。
一、打好基础,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随着翻转课堂在国内的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课前学习。究其根本,重视地理学科课前预习有如下几点因素:(1)相比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地理教材概括性强、难度大,每课囊括的教学内容繁杂;(2)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独立的思考与超前的学习有助于他们内化知识;(3)高中地理知识的延伸广,对课外知识查询与资料搜集起到了强有力的补充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思考和资料搜集,获取简单的要点并筛选出本课的重点,并在预习后带着问题进行任务型课堂学习。另外,课外预习将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如学习地方人文风情时,他们可以上网查阅详细的介绍,甚至是旅游攻略,这都为课堂学习探究奠定了基础。例如,“宇宙中的地球”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课,在上课之前教师会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会要求每一个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并养成预习习惯。在预习回访中,教师发现学生查阅了网络、观看了科普电影,也请教了家长、朋友,大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弄明白两个问题:地球处在什么样的宇宙环境中;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同时,他们也产生了疑问:天体系统的排列是怎样的?存在生命的行星有哪些共同点?他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我在课前设计了专门的预习展台,鼓励学生在课前呈现自己的预习成果,带来自己的预习发现,同时提出自己的疑惑。在这个展台中,我准备了一些用彩印纸制作而成的“小星球”,把这些来自宇宙的“小星球”当成小礼品,用于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这些“小星球”的吸引下,学生们大受鼓舞,原本沉寂的课堂随即热闹起来,原本处于观望中的学生也开始踊跃发言。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以学生的学推动教师的教,实现以学促教。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活动预习的方法与形式,尊重学生的预习成果,并适当加入具有激励性的预习评价机制,让学生主动预习,逐渐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把地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效途径。
二、掌握方法,强化学生听课技巧
有了夯实的预习基础还不够,学生还要具有灵活高效的听课方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我针对高中地理学科特性,提出三种听课技巧:(1)制作思维导图。罗列课前预习知识大纲,将疑惑点画红,边听课边把教师提出的重点内容做出标注。(2)图文结合。概念学习离不开地图、图表、插图等。(3)大胆质疑。不懂就问,提问的对象不限于教师本人,课堂还应设置自由讨论与资料分享板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课堂学习将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与学习,实现高效课堂。《地球的运动》是
高一地理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本单元涉及的知识重难点数量多且杂。课前,学生将预习的成果整理成思维导图,并将自己存在的疑问画上红色标志。其中,关于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教师让学生自制表格,分别对比自转与公转的异同(如表1所示),在听完课之后由学生填空。完成这个表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整理思路、巩固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针对不同看法展开讨论并答疑解惑。
三、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地理概念掌握夯实,甚至可以手绘地形图,但一涉及实际运用题他们就犯懵。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指出,学生要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而不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主动引用实际案例,展示真实场景,让学生多接触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现象,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勤于思考,勤于动手,联系实际,夯实地理知识。“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的重难点,这一知识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周年回归运动,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一年四季的早晚变化及气候现象进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微课教学形式,开展“生活观察室”的探究活动,用微课呈现大量的生活数据和生活镜头,引导学生跟着“生活观察员”,就生活中的气候及天气变化进行讨论。在充满生活化的教学探讨中,学生能主动地将生活发现与预习中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他们很快就发现:为什么中国夏天很热?因为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夏天的时候,感觉白天特别长,早上5点多天就亮了,晚上7点时天还是亮的……通过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结合生活实例、生活现象、生活话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自主发现、观察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地理知识,体验地理现象,强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教学学法指导任重道远,教师要在各个方面做足功夫、下大气力。同时,教师还应该明确,授人以渔首先要“授人以欲”,在教授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同时也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爱上地理,学会主动学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