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09-06 12:18
2019 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期中考试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 试题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6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组织是
A.神经垂体 B.腺垂体 C.甲状腺 D.所有组织 2.以下结构含磷脂的是
A.核仁 B.核糖体 C.细胞膜 D.染色质 3.下列关于酶和酶促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通过为反应物分子提供活化所需要的能量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B.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
C.低温时酶渐渐变性失活,活性降低
D.正常情况下,人体分解乙醇的速度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
4.某 mRNA 片段有 30 个碱基,其中 A 和 C 共 12 个,那么转录该 mRNA 的一段 DNA 分子中 G 和 T 总数 及该 mRNA 经翻译而合成一条肽链时脱去的水分子数目分别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A.18 和 9 B.30 和 10 C.18 和 10 D.30 和 9 5.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A.F1 显隐性之比为 1∶0 B.F2 显隐性之比为 3∶1
C.F2 基因型之比为 1∶2∶1 D.测交后代显隐性之比为 1∶1 6.下列关于细胞衰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衰老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必然规律 B.细胞衰老过程中,各种酶的活性均降低 C.线粒体的体积随细胞衰老而增大 D.细胞衰老过程中,核膜不断向内折叠
7.人类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
A.人群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 B.交叉隔代遗传
C.在一个家族中,每一代都有人患病 D.男性患者的精子中,至少带 1 个致病基因
8.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内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会导致生物的进化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大分子多样性
C.基因突变会影响基因频率的改变并决定进化方向
D.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的存在反映了物种的多样性
9.下列关于蛋白质组成与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都有稳定的空间结构
B.蛋白质水解过程中肽键数会增加
C.质膜中的蛋白质有脂溶性部分和水溶性部分
D.毛发与指甲的外观大不相同是由于其主要蛋白质不同
10.下图所示为某一人体中发生的生理过程,正常情况下对这一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A.该种细胞类型转换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B.该过程产生的各细胞中携带的 MHC 分子相同
C.该过程所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相同
D.各种细胞生理功能不同与 tRNA 不同有关
11.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糖类和蛋白质”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制作花生种子徒手切片时,需先将花生子叶的一端切出一个平面
B.检测还原糖时,热水浴后出现黄色沉淀
C.检测蛋白质时,先加 2ml 双缩脲试剂 A,再加 2ml 双缩脲试剂 B D.活动均未设置对照组
12.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行分裂的细胞都存在细胞周期
B.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期通常长于分裂间期
C.分裂间期包括一个合成期和两个间隙期
D.细胞周期是指上一次分裂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
13.下列关于艾滋病及 HIV 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HIV 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途径传播
B.HIV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
C.HIV 病毒感染的细胞只有辅助性 T 淋巴细胞
D.经过长时间的潜伏,辅助性 T 淋巴细胞被激活,前病毒复制出新的 HIV
14.在“活动: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中,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 A 和 G,用另一长度的塑料片代表 C 和 T,并且使用代表氢键的订书钉将代表四种碱基的塑料片连为一体。现已搭建一段含有 10 个碱基对 的 DNA 分子片段,其中有 3 对是 A 与 T 碱基对,那么由此搭建而成的 DNA 双螺旋的整条模型的粗细 和所用钉子数正确的是
A.粗细相同,23 个钉 B.粗细相同,27 个钉
C.粗细不同,23 个钉 D.粗细不同,27 个钉
15.下列关于发生在人体骨骼肌细胞中 ATP—ADP 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合成 ATP 的能量来自于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或光能 B.ATP 水解所产生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如肌糖元合成 C.ADP 和磷酸基团脱水合成形成 ATP 的部位可以是线粒体外膜
D.人体肌纤维细胞溶胶中产生 ATP 的过程可能伴随着二氧化碳的产生
1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和染色体组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据大小和形态特征将人类的两个染色体组的 23 对染色体分为 7 组
B.人类的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因为形态差异分别属于 C 组和 G 组
C.染色体组型具种的特异性,可用来判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
D.二倍体生物的一个配子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称为染色体组型
17.未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可通过注射乙肝疫苗获得对乙肝病毒的抵抗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乙肝疫苗和乙肝病毒携带有相同的抗原
B.每个辅助性 T 淋巴细胞表面都具有识别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受体
C.在注射乙肝疫苗之前,人的血浆中没有与乙肝病毒相匹配的抗体 D.注入人体内的疫苗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消化,此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8.右图示为某生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①~④为常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的变异来源为易位
B.该细胞可能为单倍体植物的体细胞
C.若该细胞取自某二倍体动物的卵巢,则该细胞为第二极体
D.图中③上的 DNA 分子,其 2 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来自于父方与母方
19.为了研究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某同学用去除脑部保留脊髓的 “脊蛙”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步骤②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
B.步骤④证明神经元的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C.步骤④该实验可以证明坐骨神经是传入神经
D.实验证明只有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反射活动
2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种群可能进化为同一物种
C.存在生殖隔离的两个个体一定不能交配
D.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1.下图为二倍体细胞(2n=24)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局部变化示意图,1、2、3、4 为细胞内结构。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A.图 A 中,染色体 DNA 复制所需的 DNA 聚合酶从结构 1 通过
B.图 B 代表的细胞,染色体 DNA 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 4?4?2?1
C.图 C 到图 A 的变化表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末期
D.图 A 到图 B 的变化会形成分散小泡,这种小泡在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可看到
22.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单倍体育种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单倍体植株,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B.杂交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C.利用射线处理得到染色体易位的家蚕新品种,属于诱变育种
D.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利用了染色体畸变的原理
23.有些观赏植物只开花不结果,为了探究其原因,研究者对中国水仙开展了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如下 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中国水仙是三倍体
B.要使观察到的染色体形态清晰可用秋水仙素染色
C.在中国水仙的花药中一般找不到正常的生殖细胞
D.高度不育根本原因是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配对紊乱
24.姜老师用燕麦幼苗重复向光性实验,他将幼苗尖端切下置于琼脂块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取下幼苗尖端, 留下处理过的琼脂块,并在黑暗中继续进行实验(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增加琼脂块片上置放的尖端数,去顶的燕麦幼苗的弯曲程度可能会增加 B.本实验证明幼苗尖端能产生促进尖端下部生长的物质
C.利用人工合成药剂 2,4-D 取代尖端在上图的处理,燕麦幼苗会弯曲
D.若将处理过的琼脂块置于切去尖端的燕麦芽幼苗正上方,给予单侧光照,则幼苗向光弯曲生长 25.下列关于 DNA 和 RNA 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 都是双链的,RNA 都是单链的
B.新的 DNA 分子依靠复制形成,新的 RNA 分子依靠转录形成 C.DNA 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RNA 是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 D.DNA 和 RNA 分子内部均能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
26.下图为膝反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膝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股四头肌的韧带
B.膝反射过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接受递质产生动作电位
C.①处接受刺激后,钾通道开发,钾离子内流,使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②处接受刺激,发生反射活动,引起伸肌反射性收缩
27.基因型为 AaBb 的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未发生任何变异,则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 2 种
B.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 1 个 B 与 A 发生了相互易位,则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
为 4 种
C.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在复制时,1 个 B 突变为 b,则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 为 3 种
D.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 A 和 a 之间发生了片段互换,则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 为 4 种
28.下图为某海岛上独立遗传的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系图。且该海岛上乙病的患病率 1%。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A.甲病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6 号的获得甲病致病基因的途径是 1 号→3 号→6 号 C.3 号和 4 号再生一个两病兼患女儿的概率是 1/8
D.若 9 号携带甲病基因,则 8 号和 9 号再生一个孩子,其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 13/44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5 小题,共 44 分)
29.(8 分)图甲为叶绿体中的某结构及发生在其上的生理过程示意图,其中的字母代表物质。研究人员将 一植株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置于温度适宜且恒定的暗室中,给予特定光强度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影 响因素的探究实验。其中在 t1~t2 期间给予适度遮光处理,测得钟罩内 O2 量的变化(见图乙)
请回答:
图甲 图乙 时间
(1)图甲所示结构为 ,若用纸层析法分离其上的色素,在研磨过程中,为了防止叶绿体色 素被破坏,需在研钵中加 ,实验结束后在滤纸条将呈现出四条色素带,其中从上往下第三 条色素带为 。
(2)图甲中物质 g 和 ATP 是碳反应中将二氧化碳还原为 的能源物质,其中 ATP 还为此过程提 供 。
(3)图乙中 t0~t1 时段限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为 ,在 t1~t2 时段,玻璃钟罩内的 O2 含量逐渐升 高,此时段叶绿体内的 RuBP 含量 ,若在 t2~t3 时段,再增加光强度,植物的光合速率
。
30.(7 分)下图为某免疫细胞 X 发挥免疫功能,裂解靶细胞的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免疫类型是 ,X 细胞是 接受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产生的。 每个 X 细胞表面有 (“一种”或“多种”)抗原受体,该受体 (“能”或“不 能”)识别游离在内环境中的抗体。
(2)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靶细胞内的 消化病原体将其降解为多肽与 结合, 再转移到细胞膜上。
(3)X 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引起靶细胞的裂解,靶细胞的这一生理过程属于 。
31.(9 分)某种植物有红花、粉红花和白花三种花色,取两株粉红花植物杂交,F1 植株的表现型种类及比 例为红花植株?粉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2?1;取 F1 中红花植物自交,F2 植株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为红花?粉红花?白花=4?4?1。请回答:
(1)控制该植物的花色的基因位于 对常染色体上,粉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 种。
(2)F2 的红花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取 F2 中粉红花植物自交,F3 的表现型种类及比 例为 。
(3)若让 F1 所有植株随机交配,则 F2 中粉红花植物所占的比率是 。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亲代杂交得到 F1 的过程(若由一对基因控制,则用 A、a 表示,两对则增加 B、b, 三对则再增加 C、c,以此类推)
32.(7 分)下图表示在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电位变化时,某一时刻观察到的电表指针所处的位 置情况,其中指针所处的位置是偏转最大时的位置。(两电极的连接位置 a 和 b 的距离足够长)
请回答:
(1)图示时刻,a 位置处于 状态,此时钠通道处于 状态。
(2)图示时刻,b 位置处于 状态,若指针从右向左偏转,则此时处于开放状态的离子通道是
。
(3)蛙坐骨神经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与未兴奋区域形成 ,继而 未 兴奋区域,使之产生动作电位,并逐渐向远处传播。
(4)若适当增加外界溶液的钾离子浓度,重新实验,指针的最大偏转角度 。
33.(13 分)为验证物质 X 具有促进细胞合成蛋白质的作用。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以放射性强度变化 为检测指标,提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
材料与用具:小鼠肝细胞悬液、含 3H 标记甘氨酸的动物细胞培养液、物质 X、培养瓶若干个、离心机、 放射性强度测量仪。
(要求与说明:实验仪器、试剂、用具及操作不做要求;不考虑加入 X 后的体积变化等误差;实验条件 适宜。)
(1)实验思路:
① ……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一个坐标,并用曲线图预测放射性强度的变化):
(3)分析与讨论:若实验时间较长,上清液的放射性会增强,其原因除了细胞死亡破裂以外,还可能是合 成的蛋白质 ,这一类蛋白质是在 合成的。
一、选择题
2019 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期中考试联考 高二年级生物学科 参考答案
二、非选择题
29.(8 分,每空 1 分)
(1)类囊体膜 碳酸钙 叶绿素 a
(2)三碳糖磷酸 磷酸基团
(3)光强度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
30.(7 分,每空 1 分)
(1)细胞免疫 成熟细胞毒性 T 细胞或记忆细胞毒性 T 细胞 一种 不能
(2)溶酶体 MHC
(3)细胞凋亡
31.(9 分,每空 1 分)
(1)两对常染色体 2
(2) 0 粉红色?白色=2:1
(3)12/25
(4)遗传图解(4 分)
P Aabb(粉红花) × aaBb(粉红花) 配子 Ab ab aB ab
32.(7 分,每空 1 分)
F1 AaBb aaBb Aabb aabb 红色 粉红色 粉红色 白色 1 : 2 : 1
(1)静息 关闭
(2)兴奋 钾通道
(3)局部电流 刺激
(4)基本不变
33.(13 分)
(1)实验思路:(7 分)
①取小鼠肝细胞悬液和含 3H 标记甘氨酸的动物细胞培养液,用放射性强度测量仪测定放射性强度,并 记录。(1 分)
②取小鼠肝细胞悬液分别等量加入到以下两组培养瓶中,每组若干瓶。(1 分)
甲组:含 3H 标记甘氨酸的动物细胞培养液(0.5 分) 乙组:含 3H 标记甘氨酸的动物细胞培养液+物质 X(0.5 分)
③将上述两组样品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取上述两组中的培养瓶内的培养物,用离心机将培养液中的
细胞沉淀下来。(1 分)利用放射性放射性强度测量仪分别检测沉淀物和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并记录。(1 分)
④每隔一段时间重复③。(1 分)
⑤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1 分)
(2)预测实验结果(4 分)
放 射
性 A:甲组上清液放射性强度
强
度 B:乙组上清液放射性强度
C:甲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
D:乙组沉淀物放射性强度
时间
物质 X 对细胞吸收氨基酸的影响
评分标准:标题 1 分;坐标系 1 分(要求注明横纵坐标含义);4 条曲线各 0.5 分(无图注曲线不得分;
C、D 曲线必须从原点开始;)。因放射性总量不变,故要求 AC、BD 两两曲线数据之和基本保持不变。
(3)被分泌的细胞外(1 分)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1 分,不答出内质网不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