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4-05-11 14:30
摘 要: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要注意实验操作前的疏导、操作过程的即时指导、实验完成后的辅导和启导探索创新四个环节。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指导
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如果只是简单的模仿性操作和观察,效果是有限的。要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应该施导促练、促学,更要促思。
1 操作前疏导与实验有关的知识
学生只有掌握诸如实验原理、设计思路、方法步骤等诸多方面的知识,才能较好地完成实验。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操作前指导预习实验,对实验的原理、方法与步骤进行疏导。
1.1 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疏导
生物学实验涉及许多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才能较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与方法步骤,才能顺利地完成实验。人教版《生物(选修1)》特别注重与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疏导,要求把理论知识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及环节安排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教授,甚至要求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实验的背景。《选修1》的不少实验,已经不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技能训练及体验的层面,而是近似于课题探究并要求获得相应产品。
1.2 实验原理、方法与步骤的疏导
实验课上学生积极好动,为了避免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和课堂的无序性,有必要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放在操作前讲解疏导。指导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就应针对方法与步骤进行疏导,即复习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方法和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显著的形态结构特征;指导进行酵母菌细胞的固定化实验,学生难以记住复杂的操作步骤,教师应将操作步骤简化为流程图板书于黑板上,供学生操作时参照。
只有将相关知识在实验操作前疏导好了,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有所了解,对实验结果心中有数,实验时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学生实验时就不知所措。
2 实验操作时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认真观察
指导学生规范操作是实验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首先对操作难点进行操作示范,然后将时间留给学生演练。在学生操作时,教师现场巡视与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学生纠正错误的操作,及时解决学生实验中的疑惑或(指导)解释异常现象。指导学生正确操作,还应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2.1 指导学生规范地操作
对技巧性较强的操作,不仅要示范,还要一边示范一边讲清操作要领,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操作练习并获得体验体会。如显微镜的调焦,在示范这一操作过程时,还要讲清三个要点。即:⑴物镜镜头下调的位置要适当,否则焦距不在镜头回升途径中;⑵左眼注视目镜时,要尽量接近目镜镜头,否则右眼睁开的情况下左眼看不到视野或图像;⑶放下镜筒时,双眼看着物镜镜头,避免镜头压坏玻片标本。
2.2 指导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少探究型实验,实验结果的观察不是简单的事情,往往要对观察方法、观察时机进行科学的设计,甚至在亲自做预备实验后教师才能为学生设计观察方法提供有效指导。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告诉学生,无论是形态结构的观察,还是生理实验,都会因为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可能有结果差异,观察到不同于教材的现象和结果并不奇怪,不必照搬、照套教材上的现象和结论,不要轻易放弃异常的实验现象和结果,要积极思考并跟同学或教师讨论找出可能的原因。
2.3 指导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部分学生的实验结果,因为各种原因不明显或异常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查找原因甚至指导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探究。如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四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老师可提示学生从实验材料的选择、提取液的种类与用量和层析的操作等环节寻找原因,进而引导学生归纳出增强实验效果的措施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究实验,如不同的叶片、不同的划线次数与间隔时间、是否添加CaCO3等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 操作完成后辅导学生答疑、查漏、巩固、提高。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实验操作完成后的小结辅导与实验作业是实验教学的收获环节,通过小结辅导与实验作业可以查漏补缺,解疑析难,帮助学生巩固提高。小结辅导与实验作业不仅仅是对实验操作课的辅助、补充,而是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实验完成后,布置适量的实验作业如填写《实验报告册》,可以强化学生对实验原理与方法步骤的理解,加深对重要操作规范与技巧的印象并获得更多有益的体验体会。实验作业应针对高考能力要求,强化运用图表分析处理数据信息的技能训练,强化实验分析与设计能力及相关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做一些实验分析与设计方面的经典高考题或模拟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高中学生感兴趣的。
4 启导学生探索创新
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并于实验中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后,启发学生大胆设想,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启导创新这一环节可在学生实验发现问题时进行,也可在实验后的总结提升阶段进行,通过实验分析启迪思维是关键。
4.1 启导学生拓展实验内容,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逐步引导使学生质疑而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激励学生大胆地尝试并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的实验,在学生按程序完成基本的实验操作后,教师不妨先提出“增加肝脏研磨液的量结果会怎样?”“为什么一段时间后,加肝脏研磨液的试管产生气泡的速度减慢直至不再产生气泡?怎样验证?”等问题启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质疑、猜想、设计;然后激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从而诱发学生探究酶的浓度、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因素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酵母菌细胞的固定化实验完成时,学生质疑固定后的酵母菌细胞的活性,教师不妨启导学生分析实验操作中是否存在破坏酵母菌活性的因素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4.2 启导学生改进实验、优化实验、设计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生物教材中的不少实验,尤其是《生物(选修1)》中的实验,实验的步骤与操作、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装置的组装,都有改进、优化的余地。如蒸馏时冷凝水的循环利用,不仅仅是一个实验操作问题,更是树立生态观念的问题。
实验操作的改进与优化、实验课题的拓展与替换,为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提供了生动的情景材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分析与设计能力提供了有趣的素材。
操作前的疏导是为更好地完成实验打下基础;操作时的指导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实验方法、步骤和技巧,顺利完成实验操作;操作完成后的辅导是为了帮助学生解答疑难、查漏补缺、巩固提高;启导创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引导,使学生真正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每个实验,既提高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又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