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07-12 20:43
高中地理是文科中偏理的学科,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都有许多失败和迷茫。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很多,我结合多年的教学,认为以下三种方法比较好。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以内在的“情”感化学生,以情激趣。
(1)语言传情。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教师的语言是教与学的纽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幽默的教师,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往往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言表现教材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体验情景,感知形象,使学生不仅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从而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语言美。地理教学涉及大量的地理事象,因此,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学生眼前浮现出各种事物的真实表象,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能使所学的知识记忆牢固,久久难以忘怀。
(2) 教态表情。
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包括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流露出真挚、亲切的感情,学生受到这种情感的体验,就会进入情感交融的世界,从而启迪智慧,开发潜能。
(3)以情动情。
研究表明,善于与学生交流,关注并理解学生的情感与需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关系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某个学生,对“情感障碍”作细致的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决不能动辄批评,而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拉近师生的距离,感受他们的情感体验,满足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4)评价激情。
中学生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尤其是高焦虑的学生过分关注教师对其成绩和行为的反应,评价对他们的学习情感起调控作用。若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中肯的正面的评价,其内在价值得到外界的承认,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增强,同时也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追求的动机。对回答好的学生应充分肯定,对回答不完整的学生则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要完全否定,应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每个学生的亮点,降低他们的焦虑和恐惧程度。
2.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1)活动创设情境。
如课前地理信息发布会,课后的辩论、地理角等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2) 音乐烘托情境。
一曲感人的音乐、优美柔和、扣人心弦的旋律能触发强烈的情感,在人的心灵深处掀起共鸣的波澜。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地理歌曲,可用来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陶冶学生的人文和美学情操。
(3)媒体营造情境。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剪辑、下载和制作一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课件,以期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交融和思维的浪花。
(4)表演创造情景。
课堂不应死气沉沉,而应是个生动活拨的交流场所,角色扮演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复习中,教师指导学生熟记重要经纬线穿过的地形区、海洋、国家及城市,从而准确地定位。我们还以10°—20°度为单位划分区域,提问地区地理特征,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区域图,又训练了学生的答题能力,一举两得。
二、巩固基础知识,构建脑图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区域为载体,但答案却在教材之内,所以,拿到题后,我们要将试题所考内容迅速与教材的具体单元章节相对应,看命题者到底要考察哪一部分内容,这样总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对课文比较熟悉。在学自然地理时,理解的东西会多一些,所以学习这一部分时要多思考,熟练地掌握原理,真正地会用原理。对于人文地理,记忆内容较多,学生一定要把常用的课文原话多背几遍,因为高考答案往往就是这些句子。在读课文时,学生要理出课文线索,不能迷迷糊糊、云里雾里、没有效果,要争取每一遍都能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更细的东西。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理考试更离不开地图,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所以,我们要重视构建“脑图”,把每幅图都印在脑中。如“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等等。考试不外乎这些,若脑中有图,考试还用怕吗?
在这里要强调一下“区域切割图”,近年来高考往往从微观入手,以某地的切割图为载体考察知识点。
三、采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变难为易
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教师也很难讲清,学生也难以理解,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云里雾里,这样的课堂怎么会活起来?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变难为易,增强效果。
1.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观性和“小”的特点,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如:很多学生反映:对“时区”和“区时”感到难学,难掌握,特别是在钟点不变的情况下:“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从“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从“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这四句话,难以理解,甚至认为这四句话有错误。这时,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利用一本书自制教具,将书本分开,装订线表示本初子午线,封面表示东十二个时区,封底表示西十二个时区,将书本合为圆柱,合拢的交界处的经度就是180,即理想日界线。将合拢的部分面对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东十二区在180经线的西面,西十二区在180经线的东面,形象地看到从东向西和从西向东是怎么回事。学生便不会被抽象的知识弄得头昏脑胀,问题不再是问题,难点如此容易突破,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课堂气氛大为活跃。
2.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化大为小”,“化抽象为直观”。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通过其独有的神奇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如:地球公转这个大范围、抽象的宇宙物质运动,通过多媒体投影,便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多媒体课件还可把一些无形的地理现象直观表现出来,形成表象,如:大气运动,水循环运动等,通过多媒体便将问题“化大为小”,“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使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