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学能 2018-04-11 09:53
今天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讲座。
首先高中物理在全国卷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不仅仅是因为在理综300分的试卷里占据了110分,更是因为物理往往是最能拉开大家差距的一门学科。
那为什么会这样讲呢?关键就在于物理这门学科!是理化生这三门理综考试中间最能体现理科逻辑思维的学科。正因为这样,也有不少同学认为物理是高中课程中间最最难学的。。。一方面这对于大部分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个事实,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反思。“物理,真有那么难学?那么难考吗?”
关于物理学习,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固然重要,但逻辑思维是更关键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实际上我们要解决的是学生们思维模式的问题。很多的学生不会做题,往往不是知识点不会,是因为缺少一种物理的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那什么是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呢?其实就是一种因果关系,一种由已知推导未知的能力。所以我们说物理是一门讲究逻辑条理性讲究思维方式的学科。
因为这方面的缺乏,很多同学会抱怨,我看完一道题就懵逼了,解题根本没有思路,甚至没法下手。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解题。。。那我想说,出现这一种情况,最直接的原因是你还没有学会从条件出发解读出要点与解题模型。可以说,我们现阶段的高中物理试题,无非就是挖掘题干信息条件,并调用物理模型解题。那说到挖掘题干信息,就不得不提到审题。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的物理老师一定在平时讲解试题的时候,再三告诫大家,解题要:审题、做题、讨论这几个步骤来进行。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审题。三审试题是正确解出一道物理试题的必要条件。
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考试中还是在平时的做题中,很多同学就是为了追求所谓的速度,拿到一道物理题目后就开始上手做。但你知道么?这样的做法往往事倍功半。为什么呢?一是这样的同学往往并不能解读出题目的全部信息,他常常抱着做一步算一步的想法。结果是写完了基本公式之后就没有思路了,根本没法往下做。二是还有一些物理逻辑能力还不错的同学,可能歪打正着能有一个较为正确的思路,但是由于粗心,往往会出现我们同学们常说的所谓粗心,没看到题干里重力不计啊,没看到加速度已经给出了数值呀之类最基础的错误。一道本可得满分的试题,因为这种小错误丢掉很多分数,这是非常可惜的。
在这里我想强调两个观念:第一句话是:不懂题目,就不要开始做题。除非你只是想拿那些基本的公式分。第二句话:粗心与熟练度成反比。所有考试中的粗心,都可以通过自我总结与反思加之不断练习来减小它的概率。举个例子,你总是忽略了粒子重力不计的这一条信息,那你就应该在自己的错题本上写上注意粒子重力是否计算,反复提醒自己。不相信这样你的粗心概率不会下降。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审题呢?——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审题的目的。
审题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充分挖掘我们题目中间的关键信息与隐含信息,由已知推断未知。这往往是一些关键词,首先要把关键词给重点标注出来,并对他们进行深入的解读,挖掘背后的隐含条件。比如说光滑、保持平衡、恰好、匀速直线这类词。
第二个目的呢,则是要求你在审完题目之后立马在脑海里浮现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方法。要反问:这是哪一个板块的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型,模型的适用条件是什么?模型有哪些基本公式?这个模型的解题套路是什么?
那么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的解题思路也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我们以下面这道磁场题目为例。我们审题之后应该得到哪些信息?从这些信息我们又可以推出结论呢?当我第一次做这道题的时候,我的解题思路是这样的。首先,我会想这道题我该怎么解。题干求的是圆形磁场的最小面积,也就是能够包裹住粒子运动轨迹的最小圆,再进一步说,我就需要求出粒子在磁场运动中的运动轨迹,而要知道运动轨迹呢,则必须求出它的圆心。所以我就确定了我的解题方向:先找圆心,再求轨迹,最后求出最小圆面积。
我们来分析一下刚刚我的思路,那么我们会发现,我是以一种反向思维来思考的。我对题目中间要求的量进行了逻辑上的反推,反推出来我应该求什么。(这是我审题的第一步)然后,我会分析题目中间有哪一些条件我可以用!
那我会再一次地审题,然后发现这道题目中间,我能运用的直接条件是下面这两个第一个条件:粒子在原点射入磁场,且方向沿着Y轴正方向。那么我们可以推出的结论就是:我们粒子的轨迹圆的圆心一定在我们的X轴的正方向上,这是由我们带电粒子运动半径与速度方向垂直决定的。那么第二个条件,就是它从B射出,且有一个角度。那这个我就可以推出来,磁场圆的另一个端点一定是在bv这条线的延长线上的。再根据我们圆心到各点距离相等的条件,我就可以推断出,我需要找的,是在X轴上的某点,且该点到原点的与到直线的距离相等。换言之,点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那我通过做角平分线就可以求解了。
我举的这个例子呢,想解释两个观点:一个是审题必不可少,物理解题的过程就是通过思维逻辑推理从已知信息条件推出要求结论的过程。第二个是审题水平需要通过不断反思自我思路过程来提升。做完一道题目之后想想我是怎么想到的,或者看完答案之后想想这个答案是怎么想到的。这个过程是很关键的,这种反观自我思维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它能够使我们无论是看待题目还是看待生活中的自己都更加理性。这是我个人对自己做题的解题思路的剖析。
但是如果是第二次做这道题,我就不会这么做了,因为刚刚做题的思维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如果每一次做同一道题题都经过这么一个过程,这很浪费时间。所以我强烈建议大家在做完一道很好的例题之后,对这类题进行一个自我的总结。这就是我所说的模型总结。你看我们这道题,它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一个未知的磁场,两个只知道方向的粒子。那我们根据这三个要素就可以把这个模型概括为:未知磁场求圆心模型。那么这类模型的解题套路是什么呢?根据第一次做题的经验,我们需要延长两速度找出焦点,做过焦点的角平分线再通过半径或者速度的垂线求圆心。
总结模型是一件能长期获利的事情。一个模型的总结往往需要上面所提到这几个方面:有什么要素?适用条件是什么?常规解题套路是什么?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
假设我们完成了这样一个模型总结的过程。
第二遍的做题的过程应该缩短为这样:看完题目,由题目中间“未知磁场,两个粒子只知道运动方向”的信息,就推出这是一个未知磁场求圆心的模型。进一步调用大脑中间储藏的解题套路,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需要做得是延长速度找焦点,再做角平分线求圆心。
你看,如果这样,我们的解题思路是不是有大大的简化?能直接调用解题套路,又怎么会没有解题思路呢?
所以,我强调模型观念:树立模型意识,通过自我总结积累模型。有同学或家长可能会问怎么积累模型呢?那我的回答是,自我总结。很多参考书会帮助你做这个事情,但它不会帮到底,它会是一个很好的帮手,但主要工作仍然在于自己。每一次做完一道很好的范题、例题之后,你就对其中运用到的物理思想和解题套路进行总结。利用范题本把相似的题目、模型归纳汇总,坚持下来,相信你会有非常大的收获,在成绩上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关于模型,我再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看看自己到底熟不熟悉。以连接体速度关联为例。绳、杆模型中两端的物体它的加速度与速度有什么联系?斜辟接触面模型中斜辟与它上面的物体在接触面的法线上速度与加速度有什么样的联系?轻质物体模型中轻质物体受力有什么样的特点?分离模型中分离的临界条件是什么?它的受力情况,加速度与速度有什么样的特点?这些,都需要各位总结归纳思考。他们往往是我们解题的关键。
最后我想谈谈考试。很多同学考试不理想?考完之后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粗心啦,没时间啦?...我想说,熟练度决定了你是否能触及到你能力的天花板。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你可能的最高分,但熟练度则决定了你能否接近这个最大值。
我们的考试与平时的练习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时空感受上的不同。我个人认为高考考试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熟练程度。这个熟练程度不仅仅包括了你对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还包括你对二级结论、对重要模型乃至与易错点的熟练程度。就像之前所提到的,一个高手不仅仅要对考题的套路有清晰的了解,也应该是能清晰地知道类似于“重力忽略不计”这样的易错陷阱,并且不断提醒自己,以达到减小错误概率。只有对二级结论、模型思想以及易错点充分熟悉,你才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得到很高的分数,以达到很高的正确率。
当然这一切,得建立你已经对模型进行过总结归纳,对二级结论有过推导的基础之上的。
一、树立模型意识,通过自我总结积累模型与二级结论。
二、注重总结,汇总模型与易错点,不断反思自我思路过程。
三、注重审题,挖掘信息,利用模型,把握整体解题思路。不懂题,就不要下笔。
四、熟练度决定是否能达到成绩的天花板。(模型、二级结论、易错点)